未獲影片連結 習近平缺席氣候峰會
2021年11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11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氣候大會僅透過書面的方式致詞。他在聲明中提到,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日益顯現,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丶推動世界經濟復甦,是我們面臨的時代課題。
對此,路透社2日在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詢問習近平為何沒有以影片方式與會,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會議主辦單位沒有提供影片與會方式。」《南華早報》報導,一名英國政府發言人表示,英國希望人們可以實體參與會議,所以各國領導人無法以虛擬方式即時參與,必須事前提供預錄的講話或書面文章。
習近平提出的三點建議包含維護多邊共識丶聚焦務實行動與加速綠色轉型。他在聲明中指出,中國將「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堅決遏制高耗能丶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加快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
拜登為川普政府致歉
美國總統拜登則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承認,美國和其他耗費能源的發達國家對氣候變化負有很大的責任,並表示,在這十年中為遏制全球暖化而採取的行動將對防止後代遭受痛苦,具有決定性意義。拜登說:「如果我們不能抓住這個時機,我們沒有人能夠逃脫尚未到來的最糟糕的情況。」
他將地球已經可見的危機--洪水丶不穩定的天氣丶乾旱和野火--視為重塑全球經濟的獨特機會。他也為美國前總統川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決定以及美國和其他富裕國家在促成氣候變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表示歉意。
拜登說:「我們這些必須對森林砍伐和迄今為止所有問題負責的人,對較貧窮的國家負有『壓倒性的義務』,這些國家的排放量很少,但隨著地球變得越來越熱,它們正在付出代價。」
至於川普的行動,拜登說:「我不應該道歉,但我確實為美國上屆政府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使我們有點身陷險境道歉。」
科學家們說,歷史上在所有國家中,美國排放了最多破壞氣候的污染氣體,因為煤炭丶柴油和汽油為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帶來了財富。拜登在演講中一度短暫地閉上了眼睛,並說他利用這次峰會宣佈,他計劃與美國國會合作,每年提供30億美元,幫助較貧窮的國家和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破壞,因為發展中國家對成熟丶富裕的經濟體要求越來越高。
在格拉斯哥,拜登政府正在勸說其他國家進行大規模丶快速的減排,以避免全球變暖的最壞情況發生。但他同時也在爭取與美國國會針對他提出的氣候投資達成協議。
拜登說:「我們將向世界表明,美國不僅回到了談判桌前,而且希望以我們的榜樣作為領導。我知道情況並非如此,這就是為什麼我的政府正在加緊趕工,以表明我們的氣候承諾是行動,而不是言論。」
聯合國氣候峰會經常被稱為是將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議付諸行動的關鍵場合,而拜登在今年成為總統後也重新加入了該協議。此前,美國前總統川普的政府退出了該協議。拜登在氣候峰會和上周末在羅馬舉行的20國集團會議上所做的部分努力是將美國重新確立為一個合作夥伴。
拜登政府周一還發布了在2050年前將美國轉變為一個完全清潔能源國家的戰略。這項長期計劃是根據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提出的,將使美國越來越依靠風能丶太陽能和其他清潔能源來運行。此外,更多的美國人將乘坐電動汽車和公共交通出行。最先進的技術和精心保護的廣闊空地也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與拜登的大部分氣候承諾一樣,實現長期戰略的關鍵有一部分取決於美國議員和美國選民,這兩個社群現在都存在著巨大的分歧。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 (Jake Sullivan) 1日告訴記者,氣候變化不應被視為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競爭,因為中國可以自行採取行動。他說:「美國和中國之間關係的性質,無論在結構上還是在其他方面,都不會妨礙他們盡自己的責任。」
印度:2070前碳中和
此外,另一個被視為是全球主要碳排放國的印度也於1日揭曉了對抗氣候變化的目標。印度總理莫迪在峰會上宣佈,印度的經濟將在2070年實現碳中和。這個目標比科學家所說的避免災難性氣候影響所需的時間長了20年。印度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宣佈淨零目標的主要碳排放國。此前,中國說它將在2060年達到這一目標,而美國和歐盟的目標則是2050年。
莫迪還說,印度將把2030年「非化石能源」--主要是太陽能--的裝機容量目標從450吉瓦提高到500吉瓦。此外,到同一日期,該國50%的能源需求將來自可再生能源。他也宣佈,到2030年,印度經濟的碳強度將減少45%。之前的目標是35%。
一位氣候峰會的官員對印度提出的2030年承諾表示歡迎,但對其2070年的目標表示驚訝,因為該目標超出了中國2060年的淨零目標。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說,印度有希望將2070年的目標提前。
然而,莫迪明確表示,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承諾將需要富裕國家提供的資金。他說:「我們需要的不是無意識的和破壞性的消費,而是有意識的和審慎的利用。這些由數十億人做出的選擇,可以使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更進一步。」
(美聯社丶路透社)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