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還是敵人?中國讓北約大夢初醒
2020年12月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北約一個專家組發布了新的 "反思文件"--《北約2030》,中國是其中的重頭戲。這非同尋常--直到去年,中國問題才正式擺上北約的議事日程。上周,北約各成員國外長達成了有史以來第一份對中國-北約關係的評估意見,但目前該評估意見仍屬機密。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的防務預算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二。
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
如今,分析家們正在忙著糾正多年來對中國威脅嚴重的戰略疏忽和低估。
"在可預見的未來,俄羅斯仍將是北約最主要的軍事威脅,"專家組聯合主席、美國前外交官韋斯-米切爾(Wess Mitchell)在討論該反思報告時說,但是 "中國的崛起是北約戰略環境中最大、最具影響力的一個變化,也是北約不得不認真面對的一個變化。"
專家組的另一位聯合主席是德國前國防部長德梅齊埃(Thomas de Maiziere),他敦促北約"投入更多時間、政治資源和行動來應對中國帶來的安全挑戰"。
報告強烈建議北約加大對"監測和抵禦來自中國的任何可能影響集體防禦、備戰和復原能力的活動"的投資。
報告還說,一旦成員國察覺到來自中國的任何威脅,"北約必須證明自己是有能力提供保護的有效行動者"。
是"欺凌者"但不構成"威脅"?
現實中,應對中國挑戰的障礙首先來北約內部--將30個國家的不同立場融合進對局勢的一致判斷中並非易事。
目前,北約自身的立場可以用秘書長史托騰柏格的声明來做最好的概括:中國 "不認同我們的價值觀,它破壞人權,欺凌他國,並日益與我們進行系統性的競爭"。儘管如此,北京並沒有被北約視為對手,更沒有被視為威脅。
就美國而言,國務卿蓬佩奧往往親自出馬,試圖將盟友和整個北約推向鷹派一邊。
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PA)跨大西洋國防與安全部主任斯佩蘭薩(Lauren Speranza)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她告訴德國之聲記者說,"歐洲決策者的心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意識到了中國挑戰的嚴重性。"
但在談到北約的行動意願時,斯佩蘭薩說,"很多北約成員國仍然放不下中國投資的短期經濟利益,這讓他們容易忽視安全風險。"
新冠危機加速歐洲的覺醒
德國馬歇爾基金的萊特(Bruno Lete)同意覺醒是大勢所趨,而且北京在新冠危機中的所作所為加速了這一進程。他對德國之聲記者說,"與一年前相比,我們更加意識到中國對跨大西洋區域的威脅。"但是他不相信北約會因此有任何軍事上的反應。
他認為這個變化將主要體現在政治立場上。他強調要加強 "北約與澳洲和日本等夥伴國的關係,這些國家切實感受到了中國影響力的增強。"
俄歐亞研究中心(CREAS)主任法倫(Theresa Fallon)表示,北約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尤其是考慮到 "俄羅斯和中國之間事實上的聯姻……二者都試圖侵蝕西方的體制和價值觀"。
中國也面臨挑戰
法倫認為中國也有自己的擔憂。她說,"除了北京所擔心的硬實力,這裡也還有一系列的工具可以使用,包括阻止中國對戰略基礎設施的投資,控制軍民兩用商品的出口,以及遏制中國數字絲綢之路的發展。"
法倫說,北京將竭盡所能地通過在歐盟內部的 "成功部署 "來阻止各成員國攜手團結,例如"將各國拉入自己的軌道,防止他們同聲協力"。
總部設在貝爾格萊德的歐洲-大西洋研究中心(CEAS)主任米利奇(Jelena Milic)表示,在這些國家中,巴爾干地區最受北京青睞。她解釋說,"巴爾干地區方便中國下手,因為我們沒有嚴苛的政治生態和採購法規,而且有更'靈活'的法治"。
米利克指出,該地區對北京來說是重要的不動產,而且它已經在希臘擁有連通歐盟的港口--這是北約未曾設想過的事實。此外,美國在1999年誤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事件,仍在被用來挑起對北約的敵意。
歐洲政策分析中心的斯佩蘭薩說,北約有很多選擇來阻止中國繼續擴大影響力和 "操縱關鍵基礎設施",但是需要在1949年簽署的《北大西洋公約》中第五條款承諾集體防禦的前提下更加自如地行動。
她說,"這將是北約在與中國的競爭中保持戰略優勢的關鍵,但是我們還沒有做到這一點。"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