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排放數據敲響警鐘
2014年9月1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二氧化碳依然是影響氣候的首害,它在極大程度上導致了地球上的氣候變暖,這是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年度公告的結論。據該公告,2013年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高於以往的任何時候。同樣令人擔憂的另一個結論是:從2012年到2013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幅是近30年來的最高。
世界氣象組織總幹事米歇爾‧雅羅(Michel Jarraud)表示,創新高的不僅是二氧化碳濃度,其它損害氣候的溫室氣體如甲烷和氧化亞氮(又稱笑氣)也創了新高。就氣候危害性而言,甲烷大約是二氧化碳的21倍,笑氣則是300多倍。雅羅說:"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氣候在轉變,氣象情況因人為因素而變得越來越極端。我們必須中止這一發展趨勢,方式就是減少二氧化碳和其它溫室氣體的排放,而且刻不容緩。"
至於這些數據是否真的應當令人極度不安,德國環保組織Germanwatch總幹事克里斯多夫‧巴爾斯(Christoph Bals)認為並不一定。他說:"這表明是一個長期發展趨勢呢,還是僅僅是由於像乾旱這樣的事件而造成的特殊效應呢?因為乾旱時期被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少,因而可以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增高。"
巴爾斯表示,雖然出現極端天氣,但這並不一定要導致二氧化碳量的持續增高:"甚至有跡象表明,全球二氧化碳量的增幅在降低,因為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在減少。"他說,中國甚至也在過去三年大幅降低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
儘管如此,巴爾斯認為人們還是不能掉以輕心,他指出格陵蘭島和南極西部積冰的融化是即便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阻擋不了的,而安第斯山脈的冰川退化,直接危及當地百姓的生存,因為他們以冰川融水為生。
與工業革命前的情況相比
位於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此次發布的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為396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相當於1750年即工業革命前水準的1.42倍。甲烷濃度則為1750年的2.53倍。
聯合國下屬這一機構的這一結論確認了美國海洋學者的發現,後者在美國東海岸海域的海底發現了600多個甲烷釋放源。只不過根據許多估算,進入大氣的甲烷,只有很少一部分來自海底,其絕大部分來自生物在厭氧狀態下的腐爛,譬如在沼澤地、熱帶森林、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地方,就是天然氣的開采和輸送也會釋放大量甲烷。
畜牧也會生成甲烷。像牛羊這樣的反芻動物在消化食物的過程中就會生成甲烷,因此,印度、中國、巴西、美國的甲烷濃度就因其牛群養殖數量而居世界前列。就是稻田也因水下生物的厭氧腐爛而成為甲烷釋放源,而且氣溫越高,生物越易腐爛,因而甲烷釋放得就越多。降雨量大也有助於生成甲烷,因為在積水區容易形成厭氧狀態。
施肥過度生成笑氣
含氮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時即會生成笑氣。假如農田施撒過多氮肥,植物吸收不了的時候,多餘氮肥中的氮分子就會變成笑氣,進入大氣。
海洋酸化
海洋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甲烷、笑氣等這樣的氣體,但其後果嚴重。世界氣象組織的專家發現,2013年全球海洋的酸化速度是30年來之最,致使海水酸度達到三億年來的最高水準。
巴爾斯表示,海洋吸納的二氧化碳比大氣層還多,但因二氧化碳溶於水,吸納後即生成碳酸,致使水質下降。"海水的酸化,以及水溫的上升,均對海下生物系統造成嚴重威脅。"
譬如水下微小生物體內的石灰晶體數量就會因海水酸化而減少,而對這些小生物來說,石灰晶體為其構成保護層,所以對其存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海下的整條食物鏈都與帶殼生物息息相關,無論是蚌殼類,還是珊瑚礁。因此,巴爾斯認為,中止海水的酸化進程,就像應對氣候轉變一樣,同樣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只不過海洋的狀況迄今還很少受到人們的關注。
溫室氣體減排,迫在眉睫
因此,世界氣象組織的這份最新公告就可起到警示作用。巴爾斯要求道:"我們必須迫在眉睫地控制住溫室氣體的排放,然後減少排放。而且我們也必須考慮,森林、海洋這些可以長久儲存二氧化碳的碳匯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之後,其生態系統會發生什麼變化。"
世界氣象組織總幹事雅羅在介紹該組織的年度公告時表達得更清楚:"過去、現在和將來排放的二氧化碳,都將對氣候變暖和海洋酸化造成累積影響,這是物理規律,毫無商量餘地。"
作者:Karin Jäger 編譯:施彥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