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探海涅故地:長期不認偉大兒子的杜塞道夫

2011年2月16日

海因裡希‧海涅是德國浪漫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他的詩歌聞名世界。但他的作品不僅僅是詩。他讓小品文成了一種藝術形式,他是政治記者,雜文家和辯論家。他的作品中還包括許多游記。哈爾茨山,北海,波蘭,義大利,法國,海涅走過很多地方。海涅生於杜塞道夫,今天德國北威州的首府。德國之聲記者Christoph Ricking訪問了這個萊茵河畔海涅生活過的地方。

https://p.dw.com/p/KDfL
海涅出生的房子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dpaweb

杜塞道夫老城裡的這幢住房毫不起眼。底層是個書店。然而,在書店入口處的上方,一個浮雕告訴人們這裡是一位名人1797年出生的地方-海因裡希‧海涅出生的房子。這位著名詩人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Kneipen in der Altstadt von Düsseldorf
酒館林立的老城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海涅在世時,19世紀初,杜塞道夫是一個小爵國首府所在地。人口約為1萬2000。這個沉睡的小城在文化上沒有特別之處。然而,海涅在他的一生中懷著強烈的愛戀不斷地描述他的故鄉城市。比如在他《思想大書》(Ideen. Buch Le Grand)中有這麼一段:"杜塞道夫这座城市非常美,如果在遠方想起它,如果湊巧出生在那裡,那種感覺是很妙的。我是在那裡出生的,我覺得好像我總想立即回去。如果我說回去,我指的是博爾科路和我出生的那幢房子。"

博爾科路在杜塞道夫老城的心臟裡。今天,那是杜塞道夫的文化中心。人們穿流在狹窄的小巷中。跟海涅出生的房子一樣,這裡大多數房子年齡在100歲以上。咖啡館、餐館、商店和藝術畫廊一個挨著一個。食品的香味撲鼻而來。椅子和桌子立在街上,為彩色的大傘所覆蓋。

Rathaus in Düsseldorf mit Flagge und Stadtwappen
杜塞道夫老市政廳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市政廳就在附近,從海涅故居出發,走路只需要幾分鐘。這幢爬滿青藤的文藝復興時代的房子三面圍就市場廣場。廣場中間立著雄偉的當年選帝侯揚‧威廉的塑像。旅遊團圍繞著這尊塑像。它已有300年的歷史,在海涅時代已經立在那裡,並不斷地進入詩人對故鄉城市杜塞道夫的回憶之中。

萊茵河畔散步道對所有杜塞道夫的訪客都是必須去的地方。大樹夾道,它在寬闊的河邊延伸。行人享受著可以及遠的視野,或者觀看在萊茵河上行駛的船隻。海涅也喜愛這個地方。他經常在這裡閒逛。距萊茵河畔散步道僅幾米之處,座落著海涅當年讀書的學校。這座宏偉的巴洛克式建築在海涅時代是一個方濟各會修道院。從1804年開始,他在這棟房子裡讀小學,後來又在同一棟房子裡讀高中。今天,這幢房子屬於聖馬克西米裡安教區,它不僅是教堂,而也是文化中心,這裡經常舉辦文化活動,音樂會和戲劇演出。

Momentaufnahmen Deutschland entdecken Düsseldorf
萊茵河畔的杜塞道夫圖片來源: Maksim Nelioubin

沿著萊茵河畔散步道北上,不久就抵達了城堡廣場。街頭藝術家們演奏著音樂,做著其它藝術表演。海涅童年時跟他的朋友們在這裡度過了很多時光。那時這裡還立著那神秘的城市宮殿廢墟。他在他的散文裡寫到過,"我們坐在宮殿廣場大理石的塑像前,另一邊是那變成廢墟了的宮殿,那裡面鬧鬼,晚上有個穿著黑衣服的女士走動,她沒有腦袋,長長的拖裙沙沙地響著。"

這座杜塞道夫宫殿今天只留下了一座塔樓,它立在樹林環繞的城堡廣場邊緣。

Düsseldorf: Eingang Heinrich-Heine-Institut
海涅研究所入口處圖片來源: Ulrich Otte

老城南邊座落著海因裡希‧海涅研究所。該所研究詩人的著作和他的影響。緊挨著這個研究所的是海因裡希‧海涅博物館。光是它那19世紀的古典主義風格建築就值得一看。來訪者可以參觀關於海因裡希‧海涅的常年展覽。在那些裝飾華麗的、高高的屋頂下的房間裡,展出著詩人的許多遺物和文稿手跡。除了這個常年展覽外,博物館還舉辦眾多的特別展。此外,這裡還舉辦報告會和討論會。研究所和博物館是1970年才建立的,即在海涅去世100多年後。博物館館長海德瑪麗‧法爾解釋道,這是因為人們花了很長時間才讓海涅在德國獲得他應該擁有的認可,"海涅是一個在世時就既被愛著又被恨著的作家。這種搖擺不定的接受度,或者說這種有爭議的對待,穿越了好幾代人的時間。海涅當然是納粹國家民主主義和仇猶主義的受害者。在納粹時期,他是一名被排斥與唾棄的作家。這當然在社會的記憶裡留下了痕跡,以致海涅不僅在杜塞道夫,而且在1945年後的整個德國都很難獲得他的位置。"

然而,現在的杜塞道夫对他著名的兒子深感驕傲。這座城市的大學被命名為海涅大學,市中心的海因裡希‧海涅林蔭道同樣如此。

18世紀末時,杜塞道夫就已經被法國人佔領。海涅親眼見證了拿破侖1811年對杜塞道夫的訪問。海涅尊敬這名法國皇帝。在這位猶太商人之子心裡,拿破侖體現著法國革命的精神:自由,平等,博愛。法國人在杜塞道夫的影響非常大。法國的民法法典被引了進來,在杜塞道夫,猶太人首次成為法律面前平等的公民。在法國人時期,城市面貌也被改變了。拿破侖下令美化城市。於是建設了新的公園綠地。時至今日,高檔商店林立的著名的國王林蔭道和拉亭根大門仍然在見證著法國人的影響。

Düsseldorf China Center
國王大道的「中國中心」圖片來源: DCC

法國對海因裡希‧海涅的影響持續了他的一生。他心中深深地銘刻著法國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在他的政治文章裡,他為社會的民主化鬥爭,反對貴族特權,主張教會與國家分離。由於德意志各國對他作品的檢查封鎖,由於面臨被捕的威脅,海涅於1831年終於流亡巴黎,在那裡一直待到去世。

Paris - Friedhof Montmartre - Heinrich Heine
巴黎蒙馬特公墓海涅墓:詩人於1856年2月17日在巴黎去世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海涅不僅是一個口舌犀利的政治作家,尤其在早年,他是德國浪漫主義的一名重要代表。在後期的詩作裡,他則以嘲諷的方式運用浪漫主義風格。杜塞道夫周圍環境經常成為他的詩歌的對象。尤其是萊茵河非常美麗的風光給他帶來了靈感。他的詩"羅累萊"聞名天下,由弗利德裡希‧西爾歇譜曲,"不知道為了什麼,我是這樣的悲哀。一個古代的童話,我總是難以忘懷。"

亨利希‧海涅去世於150多年前。然而,法爾女士認為,尤其在21世紀,海涅是特別值得一讀的,"在社會進程,在社會變化的困難方面,海涅目光明亮敏銳。幾乎帶著準確得令人害怕的預言性,海涅年輕時就這麼寫道:'在人們焚燒書籍的地方,最終也會焚燒人。'這在20世紀以最殘酷的方式成了現實。以對一個公平社會的要求,他提出了他的願景,這些願景已經紛紛得到實現。這裡可見他的現實性和他的現代性,而這一切是以一種極美的、音樂性的、詩意的語言體現出來的。"

作者:Christoph Ricking / 平心

責編:謝菲

Schloss Benrath
杜塞道夫本拉特宮圖片來源: d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