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者號失事30年:悲喜交織的航天夢
1986年, 美國NASA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在任務中爆炸墜毀。17年後,哥倫比亞號在重返大氣層後爆炸解體。儘管如此,美國的太空梭计劃仍有顯著成果,迄今共執行133次任務。
震驚全球
1986年1月28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73秒後爆炸墜毀。這是NASA航天計劃中最嚴重的一次事故。挑戰者號是美國迄今建造的5艘太空梭中的第3艘。在發生事故前,挑戰者號曾完成9次飛行。
災難前一刻
事發當日,挑戰者號在位於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的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現場民眾報以熱烈掌聲。但就在幾秒後,人們的興奮之情轉變為驚懼。挑戰者號上太空人的家屬及同事們也在現場目睹了這場悲劇。
罹難者
爆炸墜毀的挑戰者號中搭載了7名太空人,照片中由左至右分別為航天工程師鬼塚承次(Ellison Onizuka)、飛行員麥克‧史密斯(Mike Smith)、小學教師麥考利芙( Christa McAuliffe)、機長兼航天工程師斯科比(Dick Scobee)、酬載專家賈維士(Greg Jarvis)及遙感勘測專家萊斯尼克(Judith Resnik)。
無限啟發
麥考利芙原本將成為第一個登上太空的小學教師,她也為許多學生和教師帶來了啟發。在接下來的數年裡,許多太空人繼續將科學和技術從太空帶入教室裡。照片拍攝到的是麥考利芙與同為小學教師的巴巴拉‧摩根(Barbara Morgan)在一次太空訓練中交談。在1986年的挑戰者號太空梭计劃中,摩根原是麥考利芙的替補。
致命的故障
很不幸的,挑戰者號在經歷前夜的低溫以及發射時的高溫狀態後,右側固態火箭推進器上的一個或多個O型環失效。廢氣從太空梭的側面洩漏,而非通過引擎排出。照片中,「挑戰者號總統調查委員會」主席威廉‧羅傑斯(William Rogers)正向參議院委員會進行報告。委員會副主席、太空人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也在旁聆聽。
悲痛與驚愕
德國也對挑戰者號事故感到悲痛。在事發的三個月前,西德太空人弗瑞德( Ernst Messerschmid ,左一)和梅瑟施米德(Ernst Messerschmid ,左五)才剛完成挑戰者號的一次任務。該次飛行任務承載了西德建造的太空實驗室D1,這是西德的首次大型航天探險項目。
整頓休息再出發
悲劇發生的兩年半後,NASA重新展開太空梭任務。1988年12月29日,發現號太空梭在卡納維拉爾角發射。此次也出現了小故障:太空梭的隔熱保護系統部分破裂。儘管如此,發現號還是成為執行任務最多次的太空梭—1984年至2011年間,發現號共發射高達39次。
第二場意外
挑戰者號爆炸發生後的17年間,NASA又執行了87次太空梭任務。公眾對此項目的批評聲音幾乎已經消失。第二次意外便在此時發生: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大氣層時爆炸解體,7名太空人全數罹難。造成意外的可能原因是,太空梭的左翼在發射時被脫落的絕熱材料碎片擊中受損。
航天研究的必要性
儘管發生了兩次意外事故,NASA的太空梭计劃仍寫下傲人的歷史:迄今共成功執行133次任務。畫面中,亞特蘭提斯號正接近國際空間站。若沒有太空梭的存在,幾乎不可能建造出國際空間站。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如今是人類前往國際空間站的主要交通工具。
浩瀚宇宙中的小飛船
與國際空間站相比,奮進號看起來如此渺小。這是少數捕捉到太空梭与空間站對接畫面的照片。義大利太空人內斯波利( Paolo Nespoli)2011年有機會從聯盟號宇宙飛船內拍下從國際空間站返航的照片。
為科學做出貢獻
2010年5月,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倒數第二次同國際空間站對接。這艘太空梭最後一次飛行是在2011年。截至此時,太空梭任務已經將無數的通信、導航和科研衛星送上軌道,包括哈勃太空望遠鏡。
乘著波音747翱翔
奮進號最後一次飛行時「騎」在一架波音747大型貨機的背上。這架貨機將奮進號送回它退休後的休眠之地—位於洛杉磯的加州科學中心。途中還繞路完成奮進號的最後一次飛行,橫越洛杉磯金門大橋以及多個西岸城市。奮進號在2011年5月完成最後一次太空任務,亞特蘭提斯號也在同年的7月退役。
夢想繼續起飛
NASA最新的太空飛行器是「獵戶座飛船」。它的設計令人聯想起第一艘阿波羅太空船。歐洲空間局(ESA)將為獵戶座飛船提供重要零件。新的飛船會比聯盟號體積更大,飛得更遠,有一天或許能再上月球,甚至登上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