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De Gaulle in Bonn - Deutschlands Weg in die Mitte Europas

2009年8月24日

在通往歐盟的道路上,聯邦德國與"老對頭"法國並肩而行,有時甚至手挽手,臉貼臉。最先為兩國建立這種友誼的是戴高樂和艾德諾。

https://p.dw.com/p/JGMb
艾德諾在波昂歡迎戴高樂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戴高樂站在波昂市政廳的陽台上向下面的德國民眾揮手致意。"波昂萬歲,德國萬歲,德法友誼萬歲!"廣場上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戴高樂參加過兩次對德作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擔任法軍中尉,受傷被德軍俘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升任將軍的戴高樂帶領起義軍反抗納粹及其幫兇。如今,1962年9月初,他成為了第一個訪問聯邦德國的法國總統。戴高樂傳達了和解的訊息,他用的是他本來再也不想用的語言德語。在面對聯邦國防軍講話時,戴高樂引用了遭納粹驅逐的德國作家卡爾‧楚克邁耶的一段話:"如果說昨天我們有義務成為敵人,那麼今天我們就有權利成為兄弟。"

曲折的開端

在政府領導人層面,戴高樂和艾德諾已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特別是戴高樂希望德國與法國這一對兄弟來左右戰後的歐洲。他想把剛成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提升為政治同盟。德法兩國要簽訂象徵友誼與和解的《愛麗舍條約》,指向這一目標。1963年1月艾德諾在簽署條約時說:"我們永遠不要失去朋友間的信任,這一點非常重要。"他還說:"沒有這份條約就沒有歐洲一體化。"但前方的道路崎嶇曲折。戴高樂執政時期始終阻撓英國加入共同體。之後各國又因經費問題產生了紛爭。直到近20年後,德法兩國才再次大大推進了歐洲一體化進程。

支持"歐洲德國"

Francois Mitterrand und Helmut Kohl in Verdun Frankreich PANO
1984年,柯爾和密特朗在法國凡爾登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德國總理柯爾在1983年的政府聲明中明確表示,歐洲不應該僅僅是一個圍繞實際目的的共同體。他說,歐洲的統一本身"遠遠超越提供物質好處","必須重新做到這一點!"柯爾對歐洲政治共同體的設想與法國總統密特朗不謀而合。1984年9月22日,他們兩人攜手在凡爾登墓地默哀幾分鐘,紀念兩次大戰中的死難者。消瘦的法國社會黨人密特朗與胖碩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黨人柯爾並肩站立的畫面被載入史冊。它表明了在之後不久權力關係發生重大推移的情況下,為什麼歐洲政治統一之夢卻沒有破碎的原因。

反對"德國歐洲"

柏林牆倒塌後,兩德統一的機會出現了。柏林一下子成了歐洲各國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法國,對德國的強權欲和一個德國主宰的歐洲的恐懼復活。密特朗要求看到一個歐洲的德國。由於柯爾承諾會繼續推進歐洲一體化,密特朗才同意德國實現統一。柯爾希望建立一個"歐羅巴合眾國",任何國家都處在其它國家的陰影中,同時又保持自身的國家特色。柯爾說,這將是一個新的歐洲,"在這個歐洲,我們共同為和平與自由的、富裕與安全的未來奮斗。"這也正是1992年簽署的《馬斯特裡赫特條約》規定的目標。該條約標誌著歐盟的誕生。

大踏步走進危機

Angela Merkel und Nicolas Sarkozy in Straubing
2008年6月9日,梅克爾與薩科齊在斯特拉斯堡圖片來源: AP

之後一切進展迅速。1995年,歐盟撤銷了第一批邊境檢查站。7年後統一貨幣歐元投入使用。歐盟憲法也由一個工作小組負責起草。2004年歐盟成員國從15個增加到25個,此時柯爾和密特朗都已退出政治舞台,但歐盟東擴與他們的努力密不可分。現在,強調德法歐洲政策,已經成為兩國首腦在巴黎和柏林會晤時的規定內容。薩科齊2007年5月當選法國總統後不久就訪問了柏林,他向德國總理梅克爾保證:"兩國辛苦建立的友誼絕不允許遭到破壞"。而梅克爾心甘情願地接受薩科齊的貼臉吻。不過梅克爾和薩科齊需要共同面對歐盟一體化進程中最大的難題。擴展後的歐盟急需改革。但改革條約卻未被通過。第一版本被法國和荷蘭拒絕,修改後的第二版本又遭到愛爾蘭反對。當年戴高樂與艾德諾,密特朗與柯爾為促進和解所作的努力贏得了民眾的歡呼,但如今,歡呼變成了巨大的質疑。

作者:Tina Gerhaeusser / 文雨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