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與台灣斷交?宏都拉斯公眾掀輿論戰
2023年1月1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過去一週,台灣登上了其邦交國宏都拉斯的推特熱搜前三名;宏都拉斯的主流媒體,也湧現有關與台灣斷交、改與中國建交的討論,原因是1月1日在巴西新總統的就職典禮上,宏都拉斯外長雷納(Enrique Reina)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舉行了雙邊會議。
雷納會後向當地媒體表示,對宏都拉斯來說,與中國企業發展貿易及投資關係至關重要,並提及自2011年起開始的帕圖卡(Patuca)水壩工程,盼中國能持續參與投資建設。
消息一出,宏都拉斯國內輿論隨即沸騰。 「他們現在也滿多人支持與中國建交的,因為這個水壩工程需要大量資金。」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說。數位外交協會是一個透過社群操作對國際行銷台灣的組織,對海外輿論風向瞭解甚深。
不過,為台灣媒體撰文的宏都拉斯籍專欄作家黃賀南(Fernando Ramos)觀察,現在的輿論焦點,已經從水壩投資案轉向「整個(與台灣的)外交關係。」他說:「目前可分成兩派意見,希望轉向與中國建交的人大多是商人,而主流媒體則高度展現出對台灣的支持。」
黃賀南補充:「商界人士主要就是專注在經濟利益。他們認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與中國建交能打開廣大的市場。」
而當地主流媒體則發佈了多則反對與台灣斷交的報導,其中一家《論壇報》的文章標題寫道:「洪台關係是國家發展長久以來的基石」。郭家佑在其Facebook上發文表示:「2022一整年,我們在宏都拉斯刊登了90篇關於台灣的正向報導新聞,而這90篇新聞,正在成為現在宏都拉斯外交輿論戰的素材。」
在主流媒體的對台支持下,多數宏都拉斯民眾也表態應維持與台灣的外交關係。黃賀南觀察, 「他們並不認為中國是敵人,而是他們的認知是『台灣就是我們的朋友』。」他表示,其大部分的親戚及政界友人皆指出,台灣長期以來都在宏都拉斯有難時伸出援手,並提供獎學金制度使民間受益。
不過,部份中國媒體以「宏都拉斯或將擇日與台灣斷交」為題報導此事。同屬拉丁美洲國家的哥斯大黎加日前也對宏都拉斯喊話,要求洪國跟隨其他中南美洲國家的道路,停止與台灣建交。對此,郭家佑說:「這已經不只是宏都拉斯內部的討論而已,巴西、哥斯大黎加都有加入討論。」
洪國政府保持緘默
台灣與宏都拉斯自1941年建交,至今已達將近82年。期間,尼加拉瓜、薩爾瓦多等拉丁美洲國家陸續與台灣斷交、轉而與中國建交,目前宏都拉斯是台灣在該地區碩果僅存的8個邦交國之一。
淡江大學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研究中心主任宮國威表示:「宏都拉斯一直都是台灣外交部較關注的國家,因為(與台灣關係)比較鬆動、搖擺不定。」他說:「宏都拉斯想跟台灣斷交的聲音一直很大,因為它是中間偏左的政府,在意識型態上跟中國會比較接近一點,但它跟美國關係也沒有不好,只是相對疏離。」
目前,宏都拉斯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及債務問題,急需中國的資金挹注。 「在潔淨能源這方面,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等設備出口國,他們也在很多拉丁美洲國家投資新能源的開發。」宮國威補充道。
不過,針對此次宏都拉斯與中國的外交會談,洪國總統府在發佈完官方消息之後便未再表態。黃賀南表示,即使公眾輿論持續發燒,「政府自此一直保持沉默」,「我認為他們正在觀察人民的反應、輿論的走向,再決定該如何正式發言。」
巴拉圭也岌岌可危?
另一個台灣在拉丁美洲的邦交國——巴拉圭,近日也成為討論焦點。 1月9日,台灣總統蔡英文接見了到訪的巴拉圭眾議院議長洛佩茲(Carlos Maria Lopez Lopez),讓巴拉圭與台灣關係再次躍上檯面,成為該國今年4月總統大選的熱門話題。
巴拉圭反對黨總統候選人艾裡格雷( Efrain Alegre)曾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受表明,一旦他當選,將終止同台北的外交關係,並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他表示,這將能夠推動巴拉圭兩大生產品——大豆和牛肉的出口業務。
智利國家政治暨戰略研究院教授向駿表示,針對巴拉圭與台灣斷交的可能性,有兩個發展重點值得關注。一是中國的外交策略,近期前任中國外長王毅,接棒楊潔篪擔任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位置,成為外交體系第一號人物。向駿表示:「他(王毅)若想要有所表現的話,應該會對拉丁美洲邦交下手最重,而且台灣關係通常是巴拉圭選前討論的重大議題之一。」
二是由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共同組成的南方共同市場。 「目前烏拉圭希望可以進入中國市場,若另外兩個成員國加入一起施壓,巴拉圭應該是會擋不住。」向駿分析,去年10月,巴拉圭要求台灣對其投資10億美元,也是來自於未與中國建交的壓力。
不過淡江大學拉美研究中心主任宮國威看法相對樂觀。他認為以巴拉圭的政局來說,「應該還是執政黨紅黨繼續執政的可能性較大,所以不太預期斷交可能性會發生。」
但宮國威也強調,「不管是誰當選,巴拉圭的牧畜夜跟農業仍希望能打開中國市場,而中國是以開放市場來作為建交的交換條件之一,所以台灣勢必要持續關注這個問題。」
台美關係成關鍵
中國拉攏拉丁美洲國家的方式,長期以來都是以投入資金作為主,投資當地的農業、能源、基礎建設與港口等項目。
對此,宮國威指出,「我們預期中國的投入方式會愈來愈謹慎,因為他們沒有像是20世紀10年代感覺上那麼富裕了,也面臨比較多內部財政問題。」他續指:「不過要拿台灣的邦交國,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宮國威指出,台灣在外交上能夠提供的援助與中國不同,台灣比較重視「下層結構」、著重社會面,例如協助窮人、創造就業等,而中國多強調「上層結構」,投資基礎建設、農業、再生能源等。兩者各有優勢,但部分開發中國家政府更偏好大型的投資案。
面對中國龐大資金的吸引力,台灣在全球為數不多的邦交國陸續開始搖擺不定。自2016年台灣民進黨執政以來,北京逐步升高對台外交打壓,截至目前為主,已有8個國家宣佈與台灣斷交。
隨著邦交國數量的減少,向駿表示:「這會讓我們對美國更依賴,因為我們需要美國來制衡他們。」
郭家佑也表示,在宏都拉斯的輿論戰中,許多焦點仍放在與美國的關係,因為「台灣跟美國是同一邊」,若台美關係近期有所提升,這將是台灣可向邦交國強調及宣傳的重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