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辛亥百年-丁庭宇、趙少康
2011年10月10日辛亥百年兩岸著重點不同
丁庭宇:
"我們生得晚未曾參加辛亥革命,讀歷史時讀到辛亥革命,對我們來講它主要的意義是中華民國建國。現在兩岸雙方在講辛亥革命,按照中共的史觀的解釋,是一個階段性的革命,而不是一個決定性的革命,這是史觀上一個重大的轉變。兩岸都慶祝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台灣好像把建國這兩個字給淡化掉了。這對我們這一代所讀到的歷史,所聽到的,像是熊秉坤開第一槍,等等,有所差距。這對是不對?1949年後是中共來解釋歷史,在中國大陸他可以由自己去做解釋,但在台灣,若也按照大陸的、中共的史觀來解釋歷史,而沒有自己的看法或是悶不吭聲,我覺得那這樣辛亥革命就變成是一個歷史事件,是變成一個為了迎接無產階級革命1949年而產生的一個階段性革命,我認為這對1911到1949年是不公平的,對台灣從1949到今天也是不公平的。史觀上,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值得我們去慶祝紀念,但對歷史意義的演伸和它形成的結果,台灣方面悶不吭聲,我覺得恐怕是最大的問題。"
趙少康:
"辛亥革命的結果是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為什麼兩岸重點不同,馬英九在今年元旦的演講裡也特別著重建國百年。回想當年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是很不容易的,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要能革命成功,並且當時參加革命的都是一些手無縛雞之力十七八九歲的青年學生,大部分是留學日本的,在當時中國落後的環境裡,能到日本留學的這些青年,都應是將來有大好前途的,何必要去拋頭顱灑熱血,犧牲自己的生命,跟親人、家人、愛人生離死別,如林覺民、秋瑾。那份熱血澎湃,當然也是因為當時滿清腐敗,列強侵略欺負中國。孫中山先生當時主要的號召就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他當時的理想是不現在完全做到了?其實還差得蠻遠。當然中國現在國際地位和以前比提高很多,特別在經濟危機、金融海嘯後似乎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全世界的經濟有很大的影響,政治地位也隨之提高。但是在台灣算是實施相當的民主,中國大陸還是一黨專政,離孫中山先生的理想,建立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的民權主義,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民生主義是要平均地權,在中國大陸共產黨借著土地改革,土地收歸國有,但這幾年可見的房價飆漲,貧富不均,是否做到當時孫中山先生追求的民生主義要求的均富理想,差得蠻遠。台灣方面原來引以為傲的貧富懸殊的比例是全世界最低,但這幾年也隨著M型社會的發展,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是台灣未來的一個隱憂。從台灣的角度來看,除了要將經濟發展起來,如何彰顯社會正義,讓貧富不要有那麼大的懸殊,是政府的一大課題。當我們回想一百年前孫中山先生革命,他之所以能夠造成時勢、鼓動風潮,原因就在他當時提出的主張是中國人民需要的。"
"革命不一定需要流血"
趙少康:
"現在時空環境的不同,革命不一定需要流血,革命的精神可灌注在日常生活裡,中山先以及革命先烈那樣的理念與精神,可以給它一個新的時代意義,比方對台灣來講,台灣雖然小,但有它歷史上的地位,以中華文化的保存來看,若不是台灣,可能中華文化都被毛澤東毀滅,文化大革命的除四舊、破四舊、批孔揚秦、"我不愛爸爸,我不愛媽媽,我只愛毛主席"的將中國倫理整個毀掉,當時能維護中華文化道統的就在台灣。現在看中國大陸各地開始有孔子學院、尊孔子等。事實上,台灣在保存中華文化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字上,簡體字已將中國文字的象形、指示、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徹底破壞掉了,台灣還是維持我們的繁體字。所以,我覺得台灣雖然小,還是要負起維持傳統的責任。另一方面,也要讓台灣更現代化,在政治民主方面,我認為台灣給大陸很大的啟示。中國大陸可以跟人民說,我們不能像美國、德國、法國、日本,我們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但是,台灣如果能實施民主,大陸為什麼不行?所以她很難去否定台灣實施民主的成就。當然台灣實施民主的結果有亂,但基本上、大方向上,台灣的開放、多元、民主,我認為從某個角度看,還是可以給大陸做一模範。經濟上也許我們必須與大陸合作,但在很多方面,我們不應妄自菲薄,在承續辛亥革命以來的使命與精神,台灣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丁庭宇:
"1911年真正的意義是封建帝王的制度被結束,我們看到在埃及發生的革命都是17、8歲的少年,在329廣州起義、辛亥革命大部分犧牲的也都是年輕人,年輕人才是推動時代的動力。我覺得我們對於中國大陸最大的影響,是台灣人的品質,在我的觀點裡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一部分,就是一個忠誠度是今天中國大陸缺少的,這份缺少,文革是個重要的因素。今天我們和大陸的人碰到一起,覺得最大的差別就是有沒有受到文革的影響? 不是80後、90後就沒有文革的影響,80後、90後的青年在他們的生活裡還是會受到文革的影響。"
民主的進程需要很長的時間
丁庭宇:
"我常常分析,我們在中國大陸碰到的一些正面和負面的經驗是怎麼來的?正面經驗大部分是屬於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所遺留下來的一些比較善良的、寬容的因素,比較負面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文革,一個就是貧富不均。假如將之數量化,在中國大陸,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正面或負面影響的佔百分之四十,受到文革負面因素的佔百分之三十,受到貧富不均影響的佔百分之三十。因而造成的憤青,不只是因為對民主,也有受到房地產和收入的影響。那台灣給大陸什麼啟示?我覺得,最重要的除了品質與忠誠度外,就是民主的表現。雖然大陸人嘲笑台灣的民主愛打架,但是他們連打架的權利都沒有。總統被抓起來被審判,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所以民主的進程是需要很長的時間。
"在台灣,不管是議會政治、選舉、總統因貪污被抓起來、立法院打架,這些都是走向民主也許必須經過的階段。沒有任何民主是在一個控管的狀態下、限制的狀態下、在一個沒有任何衝突的情況下就走上民主,是沒有這樣的民主的。曾有一位上海朋友,移民到香港已有十幾年,笑看台灣的選舉,他說在香港的選舉都是很安定平和的,不像台灣的選舉那樣鬧。我說,若將香港的議會選舉、特首選舉全面開放,也會是一樣的,一旦開放,都必須經過這段過程。
"很多大陸朋友來台灣觀光,每天晚上都會看台灣電視的talk show 節目,雖然現在這些在台灣的談話性節目正面、負面都有,有些是危言聳聽,有些是信口開河,但這都是正面的經驗,正是民主與言論自由的陣地,如果不能容忍言論自由,就不能達到民主的階段。所以孫中山先生那時候講的"革命尚未成功"可能指的是軍閥、列強還存在,跟毛澤東講的"三座大山" 有異曲同工的效果。今天我們看孫中山先生說"同志仍需努力",可能是所有中國人、所有華人社會,不管是海內外,不管是台灣大陸香港,都應該推動怎麼使中國民主化。"
落實辛亥革命精神來慶祝百年
趙少康:
"台灣方面有一個建國百年委員會,在辦一些活動。雖然活動要辦、焰火要放,但若是要落實到中山先生的精神裡,怎樣將中山先生的精神發揚光大,像現在的貧富愈來愈不均,引起民怨,政府應有所作為,比如,提供平價住宅,讓沒有錢買房子的人能住者有其屋,如孫中山先生提倡的耕者有其田,這才真正是慶祝辛亥革命。又如兩岸之間,如何在軍事上取得和平,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大陸方面能撤除面對台灣的飛彈,這樣才是落實的慶祝辛亥革命。"
丁庭宇教授:
"我們處在台灣,侷限於一個比較地方性的角色,除了焰火要放,活動要辦,我覺得現在談辛亥革命,史觀要確立,究竟1911年的辛亥革命代表什麼含義?第二個值得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去闡釋的是,為什麼1949年之後兩岸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在經濟上,即使中國大陸已追上台灣,甚至在整體上已超過台灣很多,但個人的平均所得、社會的品質以及忠誠度,值得去分析。中國大陸在面對1949年後的很多故事時,雖然也有很多很誠懇的檢討,但不夠全面性。兩岸必須從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對兩岸早造成的差異來做分析,大家理性的來討論。台灣社會也有缺失,不論是本省、外省、閩南、客家、還有原住民,他的島民心態都很強烈,狹隘心態是存在的,這些我們都必須承認。可能還有很多人有自私性,不希望受到中國大陸的攪局,島民心態是很重要的台灣人民價值觀的一個組成部分。但中國大陸帶給大家的衝擊,不管是我們在青少年時代看到的文革,另外,台灣的民主絕非一朝一夕達成的,若沒有早期的選舉,甚至在1949年之前,台灣也選過立法委員,選過省參議會的議員,一直選到1960年末代,70年代出現中壢事件,出現很多政治衝突,出現阻擋,這些都是歷史發展的脈跡,從這些脈絡裡看台灣,台灣對本身、對中國人、對中國文化、對全世界有什麼貢獻。與埃及的大規模示威相比,台灣帶給大家的是一個和平的改變,在這改變裡,必須肯定各個不同的參與的人,包含政治理念不一樣的人他們的貢獻,這才是民主的包容。 "
採訪記者:吳立文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