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奮斗》爭議再起
2012年1月24日1923年11月11日開始,這名犯人因為"叛國罪"而鋃鐺入獄,他發動的啤酒館政變宣告失敗,納粹進軍慕尼黑統帥紀念館的行動最後血腥收場。阿道夫‧希特勒看上去已經跌到谷底。他現在有時間思考未來,而他也確實利用了這段並不情願的"休息時間"。當時的德國一片混亂,經濟低迷,失業劇增,左翼和右翼力量在街上互相爭鬥,魏瑪共和國正在垂死掙扎。而在牢房之內,希特勒一字一句地描繪出自己的政治抱負。短短幾個月之內,他就完成了《我的奮斗》,一本由意識形態宣言、自傳文學和從其他書籍和政治傳單上抄來的內容組成的大雜燴。他在書中宣揚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思想,談論戰爭和國家社會主義革命,並以此來為自己未來的政治權力野心作鋪墊。這本書寫成兩年之後才出版,那時希特勒已經出獄,並與親信一起重新組建了已經支離破碎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SDAP,即納粹黨)。
煽動文字成為了"暢銷書"
到1933年為止,一共售出了將近30萬本價格便宜的"大眾版"《我的奮斗》,此後該書銷量超過百萬,成為每個"愛國家庭"的必備讀物,學校教材,乃至國家向新婚夫婦發送的禮物。但歷史學家們提出質疑,是否真的有百萬人閱讀了這本低劣之作。不管怎樣,《我的奮斗》還成為了納粹黨及出版社的搖錢樹,希特勒本人更是大發其財。在國外人們也能讀到這本書,有法語、英語、西班牙語及很多其他語種的譯本。二戰結束之後,沒有人還願意理會希特勒的這本"暢銷書",德國家庭裡剩下的幾百萬本《我的奮斗》被當做令人不堪回首的歷史垃圾處理掉了,不過顯然並非每個人都這麼做。比如2005年和2009年,英國拍賣行裡還曾高價售出了希特勒的簽名本。
拙劣的作品
數十年來,歷史學家對《我的奮斗》給出了明確的定論:偏激,毫無理性,雜亂無章,沉悶不堪,矯揉造作,狂妄自大,文法上缺乏訓練,政治上毫無根據。"一股奇怪的腐爛氣息讓讀者根本看不下去",作家菲斯特(Joachim C. Fest)曾在其具有指導性的希特勒研究著作中如此形容。《我的奮斗》是對世界觀表達的一次徹底失敗的嘗試。維也納歷史學家布裡基特‧哈曼(Brigitte Hamann)認為這本書極其無聊,不久之前她在接受德國《時代周刊》(Zeit)的採訪時表示:"希特勒幾乎沒有創造出任何自己的東西。他只是抄襲,尤其是從政治邊緣團體的宣傳材料中。"
有害的政治宣傳?
德國禁止出版《我的奮斗》,這本書被視為敵視憲法的政治宣傳,煽動民族仇恨的工具。此外,人們也希望避免出現濫用以及對讀者產生政治影響的事情發生。有鑑於民主在德國早已生根,許多人認為這一論點看上去已經沒有什麼道理。英國歷史學家伊安‧科肖(an Kershaw )有一次曾說過,嘗試對讀者群體進行審查在網路时代根本毫無意義。事實上,這本書的部分章節或全文都可以在網路上或者古董店裡找到。在國外同樣如此,不管是在印度、俄羅斯、土耳其還是克羅埃西亞,《我的奮斗》直到今天還能在許多國家買到。
版權法的侷限
目前,圍繞是否能夠出版《我的奮斗》的問題再次產生爭議,對像是英國出版商麥基(Peter McGee)與其旗下的《證言報》(Zeitungszeugen)。他們的這一打算還觸犯了德國版權法的規定。二戰後,同盟國將希特勒文稿的所有權轉交給了巴伐利亞州政府,因為希特勒死亡之前的登記住址一直在該州首府慕尼黑。希特勒的財產當時被一並轉交,其中包括這本政治戰鬥作品的使用權。巴伐利亞州政府迄今多次通過法律程序阻止這本書及其部分章節的出版,每次都獲得成功。這次也不例外,他們已經宣佈將盡一切可能。可是,一名作者死後70年,其作品的版權就會失效。這意味著,希特勒這名獨裁者自殺身亡後70年,《我的奮斗》就可以全文出版。麥基在接受《明鏡周刊》採訪時表示,早就應該讓廣大公眾有機會對《我的奮斗》的原始文字進行分析闡明。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個英國人只是看中了此事可能帶來的商業利益。
用於科學研究的出版
有關這本書的科學化整理工作其實早就在進行。慕尼黑當代歷史研究所正在準備一個帶有評論的正規版本。據稱,這一版本將搶在那些以商業利潤為目的出版商出版之前面市。維也納歷史學家哈曼對此表示懷疑,因為這項工作的結果可能是足足十本一套的"巨著"。她表示這樣根本就是太抬舉《我的奮斗》這本書了。哈曼認為,也許可以考慮出版一個簡明版,畢竟人們不需要在這本書上瞭解整個世界史。而關於是否應該在德國的書報亭裡出售該書摘要版的問題,至今依然充滿爭議。德國聯邦家庭部部長克里斯蒂納‧施羅德(Kristina Schröder )態度明確:絕對不行。要瞭解納粹的反人道罪行,德國到處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紀念館和哀悼場所,根本不需要《我的奮斗》這種東西。德國猶太人中央理事會主席迪特‧格勞曼(Dieter Graumann)對此事倒是輕鬆對待,他希望這樣這本書就能"進一步失去神秘感所帶來的吸引力"。
作者: Cornelia Rabitz 編譯:石濤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