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留台大陸生眼中的台灣人和民主

安靜(摘譯)2016年2月1日

德國《世界報》關注在台灣學習的中國大陸學生,提及他們對台灣人和民主的看法。瑞士《新蘇黎世報》則採訪了一名在北京抗霾的瑞士人。

https://p.dw.com/p/1Hn48
Taipeh Skyline Taipei 101
圖片來源: imago/imagebroker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世界報》周一(2月1日)在其政治版發表署名文章"民主--就是不和諧(Demokratie - das ist einfach nicht harmonisch)。文章的作者採訪了一位在台灣上大學的中國學生。這名21歲、自稱為"Jenny"的女學生告訴《世界報》的記者,台灣人可以通過她的口音聽出她是來自大陸的,之後他們對她就不再友好了。文章解釋說:

"因為中國大陸人對台灣人而言應該是最不受歡迎的客人:他們在台灣人心中的形象是很吵、沒有禮貌、不愛乾淨。再加上共產黨執政的中國和民主台灣之間長達幾十年的敵對關係。這一關係在1月的台灣大選後應該又更加尖銳了。對北京執政者而言,台灣就是個叛變的省,不久的將來又會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北京不承認台灣主權,順便提一下,德國和其他歐盟國家以及美國皆不承認台灣主權。"

文章繼續寫道:"兩國之間交流不多,其中一點是2008年啟動的學生交流項目。像Jenny一樣學生由此可以在台灣的大學裡學習。當然台灣政府也不是沒有私心的:來自大陸的學生應該學習一下自由和民主的意義,並在回去後推廣這些價值。這是理論層面的想法--而在現實中,民主體系令部分中國人感到招架不住。

兩年前,Jenny開始其英語專業的學習。2014年,台灣約有5800名中國學生,她是其中的一員。她來台灣,不是因為想見識不一樣的國家或是另一種思維方式的人,而是因為她沒考上大陸的頂尖大學。"

台灣大選帶來的改變

《世界報》的記者還介紹了Jenny的一名來自大陸的同學Willie。他來台灣的原因是想遠離父母,但又想在一個中文環境裡學習。但是這其中也暗藏問題,Willie說:"許多台灣人認為我們中國人笨。他們自以為智高一等,因為他們用繁體字,我們用簡體字。但是,我們不都是中國人嘛!"

Taiwan Wahl Tsai Ing-wen
新總統蔡英文的講話使Jenny陷入沉思圖片來源: Reuters/D. Sagolj

文章的作者繼續寫道:"對Jenny而言很清楚的是:'台灣屬於中國',這是她在中小學裡學到的。她對政治不感興趣。當被問及有關台灣政體的問題時,她左顧右盼地試圖確認沒有旁人在聽。……她斷斷續續地回答:'這裡很奇怪,政治節目裡的人相互叫嚷。如果這是民主的話……'她吸了口氣,搖著頭說;'這裡的民主,就是不和諧。"

文章在結尾處寫道:"Jenny對台灣的理解在台灣總統競選期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是新總統蔡英文的話使她陷入沉思,甚至讓她差點感動落淚,她說:'(蔡英文)說,不是為擊敗對手,而是要解決台灣的問題。太讓人感動了。'這番講話、這番對人民的交代展現了Jenny之前不瞭解的民主的一面。她補充說:'這讓我感觸很深,可能是因為家鄉沒有這樣的事。'" Jenny還表示:"我希望我們在中國也有競選。"

開發霧霾檢測儀的瑞士小夥

《世界報》關注了在台灣生活的大陸學生。瑞士《新蘇黎世報》則拜訪了在中國生活的瑞士人李牧(Liam Bates),發表文章"一個為北京帶來新風的沃州人"(Ein Waadtländer sorgt für frischen Wind in Peking)。

China Smog in Peking
空氣污染是人們一定會關注的話題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pa/W. Hong

文章在開頭介紹,李牧在瑞士小鎮聖普雷(Saint-Prex)長大,而李牧現在生活的地方--中國的首都則是個節奏快且污染嚴重的城市,可能正是這種天壤之別讓這個瑞士沃州人在北京很是自在。當然他有時候還是會想念隨時能出門、在大自然裡運動的時光,

"然而,情場和職場的好運卻彌補了這些不足。他沒有太多理由抑鬱不歡。他的夫人是一個加拿大人。夫妻兩人和一個中國合夥人一起創立了原點科技公司(Origins Technology),並研發了OxyBox空氣淨化器和鐳豆空氣品質檢測儀。用戶可使用該檢測儀測量家中的空氣品質。"

文章隨後介紹了他參與中國電視節目演出和製作的經歷,特別提到吸引百萬觀眾收看的旅遊節目《跟著老外回家鄉》。文章還描述了其改行後研發的環保產品在中國走紅的故事。

《新蘇黎世報》的記者最後寫道,這些產品在中國內外的銷量可能會高達百萬,因為空氣污染是一個人們一定會關注的話題。最後,當李牧被問及是否會因為公司的成功而考慮出售公司時,他搖著頭說:"現在真正的精彩才剛剛開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