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昔日的夥伴 今日的威脅
2024年12月3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奧地利《標準報》撰文分析,中國如何「從世界工廠變成全球公敵」?文章指出,很長時間以來,中國對西方企業頗具吸引力。廉價的勞動力、相對穩定的結構和不斷增長的國內市場提供了一個充滿吸引力的環境。但昔日的夥伴已經變成了威脅。
文章描述20多年前中國剛剛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中國的身上還完全找不到系統性敵手的影子。當時「全球化是世界共同發展的口號。從西方政治家的角度來看,將生產轉移到中國同時解決了兩個問題:企業不僅可以從更便宜的採購價格中受益,而且還能夠實現本國環保和民權運動要求實現清潔生活環境的願望。……在出現所謂的轉折點之前,政治基本上不介入經濟。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復興的自由市場理念還包括減少補貼和依靠市場力量。」
文章寫道:「然而如今,關於中國的爭論以『去風險』、『脫鉤』、多極世界秩序和冷戰2.0等術語為特徵,有時甚至會談論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空軍4星上將、空中機動司令部司令米尼漢(Mike Minihan)預計中美之間將在 2025年開戰。美中兩國長期以來一直在經濟和意識形態上存在衝突。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許多歐洲人也一直在批判性地思考與北京之間的密集商業往來。我們對中國的依賴不是比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還要多嗎?2023年9月,德國外交部長貝爾博克 (Annalena Baerbock) 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形容為「獨裁者」 — — 這激怒了北京領導層。」
文章提出一個問題:「到底是什麼讓北京從機遇變成了威脅?」
文章認為,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中國只是變得更成功。例如,無論是在電動車、機械設備、機器人都多種行業和領域,中國企業不但迎頭趕上甚至超過了西方的同行。
文章繼續寫道:「上海周邊的長三角地區堪稱全球經濟的心臟。1.4億人口居住在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近80%居住在上海、杭州、寧波、蘇州等特大城市。20年來,已有數以萬計的國際企業落戶於此。」
然而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執行的嚴苛的防疫政策導致長三角地區的物流停滯。「世界各地的貨物和重要產品突然失蹤了。……曾經全球化帶來的准時生產突然蕩然無存。美國尤其意識到,過去20年產能逐漸減少並轉移到中國意味著什麼。……在西方,人們得出的結論是,他們需要更加獨立於中國。」
文章寫道:「中國不再像15年前那樣還是全球希望的承載者。在習近平的統治下發生變化的不僅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方對這一事態發展的反應也變得更加激進。世界不再共同成長,而是越發分離。這就是許多中國問題專家和愛好者所抱怨的——全球化時代的終結。」
武警會在中國侵台行動中扮演哪種角色?
《商業內幕》關注到中國可能會讓武警部隊在入侵台灣時發揮關鍵作用。文章引述華盛頓智庫「國防重點」(Defense Priorities)亞洲接觸項目主任萊爾‧戈德斯坦(Lyle Goldstein)的看法:「根據我的觀察,他們(中國武警)訓練很刻苦,裝備精良,紀律嚴明。他們接受了嚴格的思想培訓,因為在我看來,他們可能是入侵該地區(台灣)的主要後備力量……如果發生全面入侵,我認為兩棲攻擊不僅是可以想像的,而且是完全有可能的。」
倫敦國王學院東亞戰爭與戰略教授帕塔拉諾 (Alessio Patalano) 認為考慮到武警在城市的訓練,讓其參與接管台灣的行動是有意義的。
「他說,武警擁有『訓練有素』的特種部隊,參與外科手術式的軍事行動,捕捉戰略目標,其機動性、速度和對城市地區行動的熟悉程度至關重要。……因此,在奪權的想定或在行動的早期階段使用武警奪取關鍵港口和機場基礎設施,即使不是首選,也應被視為可行的選擇。」
英國皇家聯合研究所國際安全團隊高級研究員謝特勒-瓊斯 (Philip Shetler-Jones) 表示:「如果台灣人民反抗中國佔領者,那麼中國將不得不訴諸自己的警察部隊,這可能會相當漫長。」他補充說,越多的武警部隊能夠承擔「公共秩序」任務,就會釋放更多的戰鬥部隊。
文章指出,「軍事專家們和國防官員們已經看到了一些跡象,例如武警部隊在過去20年中的快速現代化以及在台灣周圍的演習,均表明中國可能會在幾年內採取行動。」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