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救災背後的較量
2015年4月2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周三以"爭相援助背後的謀略"為題指出,國際社會的援助款項紛湧而至,但尼泊爾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落實援助項目。而與此同時,互相角力的中國與印度卻想利用這次天災來鞏固各自對尼泊爾的影響力。
文章寫道:"就像前些年的海地大地震一樣,尼泊爾災後也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這些援助款項應該怎樣使用?這個國家原本就已經是全球最主要的受援國之一。而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尼泊爾在落實具體項目方面,只能交出一張糟糕的成績單,只有大約70%的援助項目得以真正展開。"
作者指出,尼泊爾缺乏合適的人才以及有效的政府治理來真正推動災後重建,"而這恰恰就給中印兩個強鄰提供了機會。這兩個國家都覬覦尼泊爾豐富的水資源。就在去年,中國已經超過印度,成為了尼泊爾最大的境外投資國。2006年以來,中國與尼泊爾之間的雙邊貿易額不斷增長,現在已經達到尼泊爾與印度間貿易額的17倍。中國現在正通過軍用運輸機向尼泊爾運送救援物資,還向該國許諾提供數以億計的投資用於災後重建、擴建基礎設施。與此同時,印度減災部門主管古普塔(Anurag Gupta)也強調,印度有能力向尼泊爾運送成噸的物資,並幫助該國重建基礎設施。"
文章最後寫道:"毫無疑問,兩個強鄰的援助競賽對災後的尼泊爾是有利的,但這背後,則是中印兩國都想在戰略位置重要的鄰國尼泊爾擴大影響力,贏得好感。就如印度政治學者賈伊斯瓦爾(Pramod Jaiswal)所說,印中兩國在爭奪尼泊爾災後重建的機會,長期來看,這實際上事關兩國的安全利益。"
《日報》則以"政治長期癱瘓"為題指出,尼泊爾是亞洲最為貧困的國家之一,該國政治人物長期以來無可救藥地互相爭執、針鋒相對;而對於強鄰中國與印度而言,尼泊爾則有著重要的戰略價值,現在,這兩國提供了大量援助。
"周六傍晚,地震後僅4小時,印度總理莫迪(Narenda Modi)就派遣了空軍運輸機,滿載救援物資以及搜救隊伍飛抵加德滿都。第二天,莫迪在廣播講話中強調,對於許多印度人而言,尼泊爾人就相當於同胞。"
"另一邊的中國也很快作出了反應。震後幾小時內,中國就集結了搜救隊伍,攜帶搜救犬、帳篷、棉被、柴油發電機趕赴災區。除了人道主義動機,中印兩國在火速救援背後的政治與戰略考量也十分明顯。"
"就傳統而言,尼泊爾與印度的關係比較密切,它們不論在地理上,還是在語言與文化上都有著非常多的共同點……兩國還有著一段開放的邊境,許多尼泊爾人在印度工作謀生,還有不少尼泊爾人在印度軍隊中的廓爾喀軍團服役,尼泊爾軍隊也在印度受訓。印度同時還是尼泊爾最大的軍火供應國。"
"而在中國的'一帶一路'規劃中,尼泊爾也有著重要位置。中國對尼泊爾正大舉投資,興建公路、發電站等基礎設施。2014年,中國還成為了尼泊爾最大的投資國......但是,經濟依存度的提高也有其代價:北京方面要求尼泊爾更為謹慎地處理尼泊爾藏人的問題。根據國際組織'人權觀察'掌握的資料,尼泊爾正將越來越多的避難藏人遣送回中國。"
文章最後寫道:"但是,在這抗震救災的節骨眼上,有一點還是非常明確的:尼泊爾民眾急需援助。不管是什麼動機,只要能有援助就行。"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