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德國的中國難題

2021年12月13日

九月份的聯邦大選中,對華政策曾是重要選戰議題之一。反對黨批評梅克爾政府出於經濟利益,對北京一味姑息遷就。

https://p.dw.com/p/44CLe
Flaggen von China und Deutschland
圖片來源: Thomas Koehler/photothek/imago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指出,三黨聯合政府雖然上台剛剛一周,但其對華政策的表述,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卻有明顯區別,三黨對華立場的唯一共同點就是比選戰期間溫和了許多。這篇題為《德國的中國難題》的評論寫道:

"自民黨籍財政部長林德內強調說,'中國市場對德國經濟具有特殊的意義'。這句話顯然道出了問題的實質。直截了當地說就是:在經濟領域,德國已經對中國產生了依賴。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超級市場已成為德國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僅次於美國。

德國聯合政府中不同政黨在對華政策問題上表現出的差異,也使一個令人不爽的問題被抬上了檯面:對工業大國德國來說,中國這個頗具爭議的大客戶難道已經變得不可或缺了嗎?讓事實來講話,問題會變得簡單得多。中國市場如此巨大,發展又如此迅猛,放棄中國業務完全不是一個選項。過去二十年當中,德國的汽車、機械製造、電子技術以及化工產業,從中國的經濟奇跡中獲取了巨大的利潤。

但簡單強調中國市場的不可或缺性,也難免以偏概全。因為持這種觀點的人顯然忽視了中國商機帶給德國經濟的風險。中美之間的制度之爭仍在繼續。美國現任總統拜登對北京的措辭雖然有別於前任川普,但其貿易政策卻完全延續了前任的強硬路線。而對華貿易戰的實際目的則是要在地緣政治的爭奪中佔據上風。"

Berlin I Ergebnis der Grünen-Urabstimmung
談到對華政策,聯合政府內部意見並不統一。圖片來源: Chris Emil Janßen/imago images

評論作者Marcus Theurer 認為,一旦貿易戰激化,世界將被劃分為兩個相互對立的經濟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中國為首的東方陣營。屆時德國將面臨選邊站的難題。評論寫道:

"歐洲自身也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還不至於淪為被兩大陣營踢來踢去的皮球。但不能排除的是,歐洲和德國有朝一日會不得不在兩大經濟陣營間選邊站。很難想像屆時德國政府會站在中國一邊,畢竟這是一個監控無所不在的高科技專制政權。

鑑於中國對德國經濟的重要意義,但願選邊站的這一天永遠不會到來。但一廂情願顯然並不能解決問題,與其如此,出口大國德國及其眾多企業更應當考慮減少對華依賴、轉向其他市場的可能性,儘管這會是一條充滿挑戰和困難的道路。"

過去幾天以來,俄羅斯在俄烏邊界集結軍隊,成為國際輿論最為關注的焦點。但《商報》指出,同俄烏衝突相比,另一個衝突熱點台灣海峽的危險性也毫不遜色。《商報》寫道:

"不同於烏克蘭的是,在台海問題上,美國總統拜登並沒有排除軍事參與的選項。前不久,當拜登被問及中國武力攻台時,美國會如何反應時,拜登表示:'我們將履行盟友義務。'白宮隨後雖然做出澄清,強調美國並沒有改變台海問題上的'戰略模糊'立場。所謂戰略模糊意味著,美國堅持支持台灣的立場,但並不明確表達中國武力攻台時美國會做出如何的反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來美國的盟友澳洲和日本,均對北京發出了明確的警告。種種跡象表明,亞洲安全政策可能已經進入了出現轉折的關鍵時刻。澳洲国防部長達頓新近接受報章採訪時表示:'如果美國一旦採取措施,澳洲不提供支持,是無法想像的。'"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