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德中之間為何不能既是夥伴又是制度性對手

2022年1月4日

德國和歐盟對華新戰略中將中國同時定位為「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法蘭克福大學政治學者比巴在《商報》發表客座評論,論述這種「三分法」對於德國和歐盟利益而言無所裨益。《圖片報》呼籲抵制北京冬奧會。

https://p.dw.com/p/458Lc
Symbolbild EU - China
圖片來源: Jason Lee/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商報》發表法蘭克福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塞巴斯蒂安‧比巴(Sebastian Biba)撰寫的客座評論。作者認為,聯邦政府應該停止目前的對華路線,而是將中國改作競爭對手看待。

評論指出,「德國和歐盟將中國同時看作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然而這種『三位一體』很難順暢實現一個連貫性的中國政策,同時增加了德國各聯邦部門追求自己的政策路線的危險」。

「中國已經明顯表達了,如果作為制度性對手,中國不想也不會同時成為夥伴。那麼,德國就需要做出選擇。可是選擇什麼呢?對前總理梅克爾而言,務實的夥伴關係一直是她對華政策的重點。儘管北京仍然希望這種做法能夠繼續下去,但它已越來越接近極限。」

「即便習近平作為首個外國領導人向新當選的德國聯邦總理肖爾茨表達祝賀很具有指向性,但是很難想像綠黨主席貝爾博克擔任外長的德國新內閣會繼續幾乎不受限制地使價值觀目標讓位於經濟利益。」

評論寫道:「要求德國對華看法做出方向大調整——將中國看作意識形態的制度性對手的呼聲越來越高,但這真的會帶來成效嗎?很難說。因為『制度性對手』一詞最終意味著將北京塑造成一個敵人。這將違背德國和歐洲的利益。因為這種做法會讓解決全球性問題變得更遙不可及。」

「從地緣政治角度考慮,這種戰略也意義不大。俄羅斯再度咄咄逼人、美國的安全保證充滿不確定性(川普难保不在下屆美國大選捲土重來),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德國和整個歐盟不想陷入利益紛爭,就不能允許對中國充滿敵意。」

評論指出:「除了合作夥伴和制度性對手,到目前為止鮮有討論的競爭者角色是一條中間道路。但現在還需要對這個詞進行廣泛的定義:一方面,它應該允許與中國進行基於價值觀的明確切割;但另一方面,出於自己的利益向中國繼續開放雙邊和多邊合作的大門。」

「從這個角度看,『競爭者』的提法既不天真,也不會過度對抗。相反,這一中間路線將為務實評估我們與北京打交道時的機遇與風險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將中國看作制度性對手的評估顯露出相當大程度的恐懼和不安,但競爭這個詞意味著對德國和歐盟自身實力的信任。通過這種方式,德國也可以考慮到民眾中普遍存在的情緒,即未來對中國採取比梅克爾時代更強硬的立場。」

抵制北京冬奧會

《圖片報》發表評論,呼籲抵制北京冬奧會。評論稱,一個月後冬奧會盛大的開幕儀式將在北京舉行,但中國假面的背後是「對穆斯林少數民族維吾爾人進行的再教育和奴役,對香港最後的民主人士進行封口或監禁,以及侵略中華民國(台灣)的計劃變得越來越具體」。

評論指出,「此外,中國作為新冠疫情最先爆發的國家卻比全世界任何國家都能從疫情中受益,經濟上脫穎而出——而世界其他地區則在遭受病毒的後果影響。」

評論最後寫道:「在中國召開奧運會正是要掩蓋這一切。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政治人物們只能有一句座右銘:抵制中國冬奧會,冷落北京! 」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