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從「韜光養晦」到「以牙還牙」
2018年6月2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開始訪華行程前對媒體表示:"我這次去北京要多聽多看,而不會去貼標籤扣帽子。"而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在談到馬提斯訪華時的口氣也相當和緩,稱雙方會"共同努力使兩軍關係成為兩國關係的重要穩定因素"。《法蘭克福匯報》題為《不會向井水投毒》的文章寫道:
"兩國軍事關係目前的確差強人意。爭執焦點之一就是中國在南中國海的所作所為。中國在南海人工島礁部署了地對空及反艦導彈之後,美國五月底宣佈不再邀請中方參加兩年一度的太平洋多國海軍演習。稍後,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又在香格里拉對話時放出狠話,如果中國繼續在南中國海'耀武揚威',將為此承擔'嚴重後果'。此後,雙方所有的溝通渠道都被關閉。現在被關閉的溝通渠道有望被重新打開,雙方都發出了這樣的訊號,因為這樣至少可以避免對抗性日益明顯的雙方關係中出現軍事誤判。"
這是美國國防部長四年來首次到訪北京,結束訪華行程後,馬提斯周四將繼續前往韓國和日本。對於馬提斯訪華的主要目的,《南德意志報》這樣寫道:
"對美方而言,本次訪華的首要議題是北韓。這可能也是馬提斯此前語調和緩的原因之一。因為美國需要中國的幫助,以維持對平壤當局的壓力,敦促該國削減核武力。只有中國關閉邊境,針對北韓的國際制裁才能見效。過去幾周來,北京至少在一個領域放鬆了對北韓的制裁幅度,那就是旅遊業。前往這一史達林主義鄰國的中國遊客人數激增。儘管前往平壤的列車從未加掛過現在這麼多的車廂,但車票總是會被提前搶購一空。這既給急需外匯的平壤當局帶來了滾滾財源,同時也沒有違反國際制裁的規定。去年11月,川普总統來訪前夕,北京曾一度暫停同北韓的列車客運,後來雖然恢復通車,但卻增加了諸多限制。中方當初這樣做,是為了顯示他們支持川普有關對北韓'壓力最大化'的戰略。現在,中方顯然已經改變了看法。
一般認為,馬提斯同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的另一項議題應當是台灣。華盛頓對台灣總統蔡英文的支持,令北京極為擔憂。儘管美國和台灣沒有外交關係,但美國國會數周前還是通過了一項鼓勵雙方政府官員互訪的法案。此外,雙方還將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並加強軍事合作。將台灣看作分離一省的北京認為華盛頓的舉措背離了一個中國原則。而北京最為擔心的是,中美貿易衝突中,川普会打出台灣這張王牌。"
《法蘭克福匯報》的文章寫道,自從蔡英文就任總統以來,北京方面明顯加強了對台灣的軍事壓力。而就在馬提斯到訪北京的同一天,蔡英文則呼籲自由世界共同捍衛台灣的自由民主價值觀。
馬提斯到訪北京之際,也是中美貿易爭端劍拔弩張的關鍵時刻。七月六日,雙方的首批懲罰性關稅將正式實施。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關於中美貿易爭端的一段充滿火藥味的講話引起了西方媒體的廣泛關注。《法蘭克福匯報》周三援引消息來源發表了題為《中國國家主席主張以牙還牙》的文章:
"上周,習近平會晤歐美多家大公司總裁時表示;'西方有個說法,如果別人打你左臉,你要把右臉也伸過去,而在中國文化中,你要以牙還牙。'《華爾街日報》率先報導了這一消息。不過,至於這一表態是否意味著中方將改變迄今為止通過對美妥協,避免懲罰性關稅的策略,目前尚無法定論。中國媒體引述習近平講話時只是說,中方會繼續對外開放,而不會閉關鎖國。"
《法蘭克福匯報》另一篇涉及中美關係的報導稱,鑑於中美貿易爭端有可能會對中國經濟增長造成衝擊,習近平"以牙還牙"式的強硬外交路線也引起了一些質疑。
文章寫道:"長期以來,中國的外交路線一直遵循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策略。批評者認為,過去幾個月來,習近平要讓中國擔當全球領袖的張揚做法顯然是個錯誤。儘管這種民族主義的說辭主要面向國內,而且收效良好。但在華盛頓和其他地方,這些說法則喚醒了人們的戒備心。今年三月,馬提斯主導完成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書中,這種戒備心就得到了反映。報告書中將中國稱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認為中國的短期目標是在印度太平洋地區成為地方霸權,長期目標則是擁有全球主導地位。美方對中國的這一評判至今沒有發生變化。"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