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已經依賴中國的產業應該怎麼辦?
2023年3月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德國汽車零件厂商跌入中國陷阱"為題,刊發評論指出,采埃孚、博世等汽車零件行業巨頭一方面在做大中國業務、一方面又在減小對中國依賴性。作者指出,這樣做總歸比貿然撤離中國或者全然不顧地緣政治風險要好。
文章注意到,博世、采埃孚近期正在押寶方興未艾的中國電動車產業,擴大與蔚來、理想等新興中國車企的合作。"這些中國新來者給德國供應商很大的壓力,但同時也讓德國零件卖出一個好價錢。在中國本土市場上,中國企業早已將德國車企甩在後頭:不僅僅是花哨的電子功能,行車體驗上也是如此。"
"所以中國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撤離中國意味著自斷手腳,畢竟博世以及采埃孚的總營業額中有20%來自中國業務,博世在中國有5.5萬名員工,佔其員工總數的1/8。這意味著,作為德國汽車零件供應行業翹楚的博世、采埃孚無法放棄中國業務,短期不行,中期也不行。但是,如果對中美衝突因台灣等原因驟然升級的局面毫無準備,也是不負責任的。所以這些德國供應商正在走一條兩手準備的道路。"
作者指出,博世、采埃孚正在貫徹"當地生產、供應當地"的策略,他們在中國大規模投資,在中國製造的產品80%直接供應中國市場。"這一方面體現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最小化風險的策略。假如中國攻打台灣,這些德企剝離其中國業務就不會太困難。"
文章指出,如今的德國企業高管們其實都清楚,中國市場不可能永遠都是點石成金之地,但是放棄這部分業務也同樣不可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德企在押寶中國市場的同時,也在積極投入印度、越南、墨西哥等替代市場。"在短期內不危及中國業務的前提下減小對華依賴性,這是正確的戰略。但是,國際政治形勢能否給企業以足夠的時間來調整其中國戰略,則是一個未知數。在當前圍繞政治、經濟、社會、道德的一系列衝突矛盾中,德國企業想要'魚與熊掌兼得',這固然不是什麼能獲得掌聲的策略,但至少比較誠實。"
拜羅伊特出版的《北巴伐利亞信使報》以"危險的組合"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德國的太陽能產業高度依賴中國,這在中國與西方關係日趨緊張的今天尤為引人擔心。
"德國進口的光伏發電設備中,將近九成來自中國。這是德國在太陽能領域的巨大依賴性。其他歐盟國家以及美國也都在這個領域高度依賴中國的供貨。在西方與中國的地緣政治關係越發緊張的今天,這非常危險。北京可以輕而易舉地以此來要挾歐美。"
"目前已經有一些威脅聲音。就在不久前有消息稱,中國可能即將出台出口管製法規,當局可以在需要時限制太陽能發電板相關設備和材料的出口。假如中國真的大幅削減對歐出口,德國就會遭遇重創,能源轉型就會陷入嚴重停滯。德國大規模擴建可再生能源設施,本意是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因此,歐美國家必須盡快重振以往被忽視的本國太陽能產業。"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