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如何報導台灣大選?
2020年1月1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舉行大選前夕,德國《世界報》1月9日刊登北約前秘書長拉斯穆森的一篇客座評論,題為"中國的下一個受害者"(Chinas nächstes Opfer)。文章寫道:
"當西方政府談及外國勢力影響大選時,通常都指向俄羅斯。的確,莫斯科等於是重新發明了干預選舉的規則,使之與數字時代相適應。但其它專制與獨裁政體如今也大方地使用這個工具箱。首當其沖是中國追隨其北方鄰邦的腳蹤,而2020年1月11日的台灣總統選舉則是北京干預的一個完美試驗場。北京對香港抗議的反應證實了台灣許多人的評估,即一個自由民主政體的理念同北京的權力要求是無法統一的。'一國兩制'的模型,也就是香港獲得的維護其基本權利的承諾,正在崩塌。而台灣的民主政體與中國的列寧主義一黨制國家也完全無法融合。"
文章寫道:"北京試圖影響台灣選舉結果,並非新事。在1996年的首次直接選舉中,這位大鄰居採取了軍事威懾,向台灣周圍海域發射飛彈。這是對如果李登輝當選的明確警告。但這一行動失敗,李登輝的支持度上升。如果在今天採取公開的進攻性行為,將會有與1996年類似的結果。因此,北京採取了一種'滲透策略',嘗試從內部掏空對台灣民主的信任。這一策略來自外國干預選舉的教科書,改採取的是混合了訊息戰與對親中力量的非法資金援助。"
文章寫道:"對訊息戰而言,台灣是一片肥沃的土壤。開放且飽和的媒體市場一直在尋找新消息,許多記者經常把未經證實的網路報導發表在傳統的主流媒體上。社群網站的使用也是如此。臉書以及一種叫Line的聊天軟體、還有一個名為PTT的網路平台最常被用來散播假新聞。儘管臉書在中國被屏蔽,其訊息戰人員仍樂於使用它來影響台灣的政治辯論。"
文章寫道,繼此前美國2016年、法國2017年以及一系列其它民主國家之後,台灣也將受到這一挑戰。"台灣是民主與專制之戰的下一個前線,所有熱愛自由的人們都應當加入這場戰鬥,以確保像中、俄這樣的國家不會進一步受到鼓勵。如果台灣的民主得不到捍衛,那麼,我們自家也將瓦解。"
世代間的裂痕
《法蘭克福匯報》文化版發表題為"世代間的裂痕"(Ein Riss zwischen den Generationen)的專題報導,試圖剖析台灣年輕一代與父輩在身份認同及對國家前途認知上的深刻隔閡。記者在台北採訪了幾位年輕的選民後得出結論:在處理與對岸關係的問題上,可以看出台灣社會的撕裂。對於多數年輕人來說,
"距離台灣海岸僅130公里的中國,並不是他們身份認同的一部分,而更是一種威脅。因此他們絕不希望走與中國親善路線的國民黨的候選人韓國瑜在一月份當選。他主張同大陸保持更密切的貿易關係。他們擔心,這種關係可能悄然開啟(台灣)被中國吞併的漸進過程。北京已於一年前宣佈了這一目標。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一月的新年致辭中表示,實現與台灣的統一是他追求的目標;台獨是死路一條;他不排除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選項。"
文章提到了為執政的民進黨總統蔡英文所拒絕,卻在兩岸關係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九二共識",指出對台灣的年輕人來說,這與他們所經歷的政治現實相去甚遠。
"他們十分自然地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希望盡快徹底擺脫中國。而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則在身份認同問題上還難以做出最終取捨,不少人還覺得自己既是台灣人同時也是中國人。因此,來自北京的威嚇對這兩代人起到了不同的效果:許多老一輩人傾向於平息對岸的怒氣、小心接近,而年輕人則支持現任總統的路線。
近四年來,蔡英文在小心翼翼地走鋼絲。一方面,維持現狀--即維持台灣的實際獨立地位對她來說是不可談判的;另一方面,她又不敢正式宣佈台灣獨立,因為這將被北京視為對底線的挑釁。"
文章還補充道:"隨著民主化的進程,一種新的台灣的國家歸屬感逐漸產生。1992年首次舉行自由選舉的時候,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民眾比例僅為17%,2019年這一比例已升到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