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壓力之下謀變局
2017年9月2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瑞士《新蘇黎世報》刊登了一篇由德國瑙曼基金會駐首爾辦事處主任裡希特(Lars-André Richter)撰寫的客席評論。文章以《對北韓束手無策》為題指出,東亞地區存在著軍備競賽的危險。
"犧牲人質,還是用暴力解救人質?在朝核危機中,這兩張王牌看來都不能使用。它們會造成巨大的人道、政治以及全球經濟危機。現在,東亞地區正面臨著軍備競賽的威脅,有可能導致新的冷戰。"
"尋常的外交手段已經無法抵禦這種危險。金正恩的目的很明顯:他要把北韓打造成核武器國家。有薩達姆、卡扎菲的前車之鑑,他需要核彈來作為政權生存的保障。他不會再參與有關核武器或彈道導彈的談判。事已至此,談判已然太遲。制裁也不會再有什麼效果。當然制裁也並非完全沒有效果:關鍵的問題是,制裁從來就沒有得到完全的貫徹,這主要是因為中國。"
"金正恩的先軍政策之所以能取得成就,還得歸功於北太平洋地區各國的不一致。不論是北京,還是華盛頓,至今都沒有一份嚴密的對朝策略,更不用說共同策略了。而在韓國,現在更有人要求加強軍力、甚至要求擁有自己的核武器。……而文在寅政府反對部署美軍薩德反島系統的立場,現在也已經削弱。"
"川普總統則似乎完全將選戰諾言拋之腦後。當時他曾說要將美軍撤出韓國。現在他甚至要向東亞盟友提供更多的武器。面對來自北韓的威脅,安倍晉三可能推動日本的再軍事化。俄羅斯現在也介入了北韓危機,這肯定不是出於人道主義的考量。"
"儘管中國的軍費預算正在快速增長,北京也絕不樂意見到自家門前發生軍備競賽,也不願見到核威懾平衡。今年秋天,中共要召開黨代會。習近平有可能在部分更迭領導層後採取新的外交攻勢來解決北韓問題。但是,究竟什麼才能停住金正恩的腳步,依然是個疑問。誰要是以為金正恩只是想以此來謀求與韓國以及美國的和平協議,這未免太天真了。平壤開發核武器,很有可能不僅僅是為了自保,而是為了能夠在中長期內向各國施壓,從而獲得政治以及經濟上的利益。"
作者在文末指出,當今的東亞政治格局陰霾密佈,各國互不信任,還夾雜著歷史恩怨。"這導致局勢很難得到緩和。儘管如此,東亞各國也不能就此放棄,必須堅持談判。"
本周二晚間,西門子鐵路業務部門與阿爾斯通宣佈合並之後,許多德語媒體都對此發表了評論。《曼海姆晨報》以"出於理性的婚姻"為題,認為這是法德兩國高鐵廠商面對中國競爭對手的明智之舉。
"西門子和阿爾斯通也許幾十年來都是死對頭,互相較勁開發最頂尖的高鐵技術。這次的合並決定,更多地是一場出於理性的婚姻,而非因為愛情。但是,雙方都願意合並,而且對於雙方的員工來說,合並也是可以接受的理智決定。"
"之所以說其理智,是因為來自中國的強力競爭對手會威脅歐洲工業的根基。合並後的新企業則有能力和中國人一較高下。西門子和阿爾斯通能夠在產品以及銷售市場方面形成互補,還能通過研發共同的技術平台,來節省大量的技術審核費用。"
"許多跡象表明,德法兩國的這一合作能夠長久地鞏固歐洲鐵路行業。該行業充滿著商機:城市化、人口增長、氣候變化,這些都導致交通需求的上升,也讓鐵路運輸這一環保交通方式更受歡迎。"
《法蘭克福匯報》則以"德國鐵路早已訂購了西門子的高鐵"為題,注意到德國鐵路公司並不擔心合並帶來的壟斷風險。文章指出,德國鐵路幾年前就向西門子訂購了新一代高鐵列車ICE4,這些車輛可以使用數十年,因此暫時不會需要新的高鐵列車。
"但是,中國中車今後又會在這裡扮演怎樣的角色呢?2015年,德國鐵路公司曾經高調表示,三到五年內,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的供貨商可能將在德國鐵路公司的列车以及零件採購中扮演關鍵角色。"
作者認為,德國鐵路當時是在向歐洲本地的供貨商施加壓力。而現在,根據德國鐵路的最新估測,中國中車正在邁入全球市場,"在美國的五次地鐵通勤列車重大招標中,中國人斬獲了四個。中期內,中車將佔據全球40%的市場。不過,德國鐵路也清楚地瞭解到製造商所面臨的挑戰,而西門子以及阿爾斯通恰恰熟喑這些挑戰。來自遠東的對手還需要習慣歐洲鐵路行業的技術准入審核門檻。日本的日立集團就花了整整12年時間,才得以涉足英國的鐵路列車市場。"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