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危機不會消失

2024年9月27日

中國政府本周推出的刺激經濟措施雖然規模可觀,但是否能解決最為棘手的問題?德語媒體對此進行了分析。

https://p.dw.com/p/4lApc
北京證券交易所
中國政府推出的刺激措施能扭轉經濟頹勢嗎?圖片來源: 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杜塞道夫出版的《商報》刊登題為「債務陷阱中的中國」的分析文章,介紹了中國目前經濟增長缺乏動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

「幾十年來,中國的許多地方和城市舉債過度。人們大量貸款,建造公路和劇院、博物館、火車站、機場等面子工程——其中一些的規模在德國都算得上是大型機場了。在這一意義上,地區之間展開了一場基建賽跑。外國訪客每每驚訝於中國這個經濟奇跡之國的這些成就。然而很多東西可以說是建立在債務基礎上的,這些債務現在看來可能無望償還。

因為房地產危機讓整個系統搖搖欲墜。從前,省級和地方政府主要通過向開發商賣地來籌措資金。對地方來說這樣有一個極大的好處:這筆錢他們可以保留,不像其他許多稅收先要上繳中央。但自從數十家房地產開發商實際上喪失支付能力後,通過這一渠道已經無利可圖。其後果已隨處可見。城市和鄉鎮政府投資減少,企業從其獲得的訂單也變少了。

降薪、失業和對未來的信心低迷導致國內消費疲軟。經濟難以走出頹勢。對於過去多年一路向上的中國經濟發展形勢來說,這是一個惡行循環。『中國以投資為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現在走到了極限』,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格洛‧庫納特(Gero Kunath)在一份報告中寫道。

中央政府現在試圖讓經濟走出這個惡性循環。本周二,中國央行宣佈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促進信貸,向銀行注入新鮮資本。因為不少省份情況不佳,北京不太情願採取財稅刺激措施,而是更寄希望於貨幣政策改革。一些專家認為這是不夠的。『這些措施並不能讓人信服』,投資銀行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的亞洲經濟師荷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在接受《商報》採訪時說,『危機不會消失。』」

作者列舉數據和實例來說明中國政府債務的嚴重性,並介紹了最近一些地方政府被號召「砸鍋賣鐵」來盤活資金以擺脫困境的絕望嘗試。文章還提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的未償還債務高達60兆元人民幣,約合7兆欧元,這比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還要多。」

北京必須重振消費者信心

瑞士出版的《新蘇黎世報》發表題為「北京必須重振消費者的信心」的評論,認為經濟增長放緩並非阻礙中國民眾消費的首要原因。評論說:「當然,受景氣影響的裁員、減薪和就業前景的暗淡尤其讓年輕一代不會大手大腳消費,但是讓人們不願花錢的最大原因是望不到盡頭的房產市場的危機。」

文章以中秋節中國月餅市場的蕭條為例,說明中國民眾眼下無心消費。而這與房地產危機緊密相連:

「中國人的信心遭到了重創。這是中國政府必須著力改變的地方:必須重新贏回人們的信任,因為中國的經濟危機首先是一場信任危機。目前的形勢已如此嚴峻——中國已陷入通貨緊縮,政府不應該再縮手縮腳,即便是涉及非傳統的(救市)措施。比如發放消費券就是一種可能,就像新冠疫情期間美國所作的那樣。更重要的是,穩定搖搖欲墜的房地產市場。不得已的情況下國家必須購買空置的房屋,目的是向民眾釋放穩定市場的訊號。

政府顯得越來越緊張,原因之一是今年5%的經濟增長目標看來難以實現。周二中國人民銀行和證監會臨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央行行長潘功勝宣佈,中國將短期貸款利率下調20個基點。此外央行還將下調銀行的存款儲備金率和存量房貸利率。但問題是,央行嘗試這些細節上的貨幣措施已經好幾個月了,但收效甚微。」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