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北京語焉不詳的「聰明外交」
2022年11月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發表題為"德國總理的外交意外收獲?"的文章,指出肖爾茨把習近平有關核武器的表述當作自己此次中國之行的一大收獲。然而"肖爾茨此次僅在北京停留了11個小時的訪問,真的達到了讓中國轉變思路的成果?甚至促使習近平做出了一個他本不願以這種方式做出的承諾?"
文章指出,俄羅斯確實對中國存在依賴,"假使俄羅斯的確準備使用核武器,而這樣作有遭到中國領導人的唾棄的危險,那對普丁還是可能產生威懾的。"接著作者筆鋒一轉:
"首先,沒有人能保證,北京的影響力真的足以左右俄羅斯的行動,如果克里姆林宮決定通過核武讓衝突升級的話--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布裘德‧布蘭切特(Jude Blanchette)這樣認為。此外,習的表述也並不是路線的改變。'中國方面的表態總體來說是一種積極的情況',柏林科學與政治基金會(SWP)的施耐德(Jonas Schneider)說。不過專家們之前就基本上認為,中國政府是反對俄羅斯在烏克蘭使用核武器的。在10月,中國外交官就對他們布魯塞爾的同行們透露,使用核武器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據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專家稱,(中國)前軍方高層人士也在不久前發出訊號,指出使用戰術性核武器,對北京來說就是踩紅線。說肖爾茨向習近平施加了影響,是十分值得質疑的說法。"
"中國國家主席需要同歐洲和美國的貿易關係,甚於同他的俄羅斯鄰居。清楚的一點是,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對北京來說,在俄羅斯和西方之間保持平衡就越困難。同時,習近平在他有關核武器的表態中既沒有提到俄羅斯,也沒有提到烏克蘭作為國家,而僅僅是提到了'烏克蘭危機',向'國際社會'發出呼籲並表明,應該制止在'歐亞大陸'發生一場核子大戰。
……在普丁發出核威脅的背景下,中國的表態相對模糊,想來這不會讓俄羅斯當權者感到不快。科學與政治基金會的專家施耐德稱之為'聰明的外交'。"
誰和誰脫鉤?
《世界報》刊登專欄作者、媒體人斯特凡‧奧斯特(Stefan Aust)撰寫的評論文章,指出德國政界和經濟界都未找到因應來自中國的挑戰的有效策略。作者認為,肖爾茨對中國的訪問體現了政治的象徵意義:
"中國的官方宣傳對這次訪問大加贊賞,因為在北京看來,在華盛頓和倫敦執政的是中國的仇視者。儘管中國與美國的經濟聯繫遠比德國要多。習近平想要分裂西方。中國經濟發展所需的機器,很多來自德國的中型企業。
……德國的重要企業則依賴於中國市場。然而中國的經濟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德國,至少在目前還是這樣。中國領導層在以強硬的手段貫徹自己的利益。而在德國,人們有時不僅會問,政府是不是在努力這樣作。明確表達自己的利益不知為何會被看作是有失體面之舉。"
作者認為,應對失措的一個原因是德國的決策層對中國缺乏瞭解,"習近平的顧問熟悉德國,而德國政界卻幾乎是兩眼一抹黑"。文章舉例寫道:
"當我們還在討論是否應該與中國脫鉤的時候,中國已經在與我們脫鉤了。習近平說,'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因此,他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設想包括,到那時電腦晶片的國產率要達到70%。習的另一個關鍵詞是'雙循環'。為降低對外國的依賴,在國際經濟循環之外,還要大力加強中國國內的經濟循環。"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