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的下一個獵物是德國?
2019年12月2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是時候收緊韁繩了"為題,刊登了由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政治學者施佩克(Ulrich Speck)撰寫的客席專欄評論。文章認為,圍繞華為的爭議表明,北京拓張影響力的目標早已不限於歐洲小國,德國就是中國的下一個獵物。
"德國還能對中國說不嗎?難道,德國由於大量在華投資,已經在國家安全這樣的關鍵議題上喪失了決策自主權?"作者一開篇就這樣問道。他注意到,在執政黨內部,許多重量級人物都反對梅克爾總理允許華為參與5G建設的方針;而支持華為的人士,則在強調華為產品性能優異,並且認為該公司並不受中國政府控制,和其他公司沒什麼兩樣。
"但是,最近中國駐德大使吳懇的言論,讓上述論調受到了質疑。他在接受德國《商報》採訪時說,要是德國排除華為,就要面臨'一定的後果',中國政府不會袖手旁觀,比如可以認為'德國汽車也不安全'。"
"這是十分明確的威脅。目前,德國大眾40%的汽車都是在中國市場銷售,賓士、寶馬的中國銷售佔比也分別達28%、25%。北京顯然認為,中德經濟的緊密聯繫可以是迫使德國屈從的槓桿。也就是說:如果德國想要掌控自己的數字通信網路,保護主權以及安全利益不受某個並非總是友好的大國可能的侵犯、刺探,那麼,中國政府就有可能削弱緊密的中德經濟聯繫,進一步封閉中國市場。"
"這應該對我們敲響警鐘。顯然,北京不再僅僅把歐洲小國視作其新帝國主義權力政治的目標,德國如今也被納入其影響力的范疇。中國正在展示其肌肉,旨在尋求掌控德國關鍵基礎設施的潛力。"
作者接著指出,數字基礎設施日漸重要,今後必然是國家主權與獨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尊重國家主權與獨立則是國際交往的基石。"中國自己就絕對不會允許外國企業獲得掌控本國敏感行業的潛力。而現在面對德國時,中國卻沒有展現出尊重,反而進行公開威脅。這表明,德國經濟界在中國市場的深入經營,已經成為了德國的政治麻煩。要是德國允許自己的關鍵基礎設施落入北京的影響力範圍,那麼德國就徹底落入越發咄咄逼人、越發專制的中國的勢力圈。德國是時候收緊韁繩了!"
立場左傾的德國《青年世界報》以"新的頭號敵人"為題,刊文點評了本周早些時候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接受德新社採訪時談到的有關中國的內容。
"中國的經濟總量即將超過美國。在許多科技領域,中國也不再是追趕者,而已經成為了領跑者。全球經濟實力格局的變化,將帶來難以預見的政治後果。各方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這一變局做準備。西方帝國主義者,尤其是北約,展現出了想要通過攻擊性、擴軍、意識形態仇恨來應對自身地位相對下滑的意願。就在12月初的北約峰會上,與會領導人在聯合聲明中首次提到了'中國不斷增長的影響力以及中國的國際政策'。北約面對中國的措辭要比面對俄羅斯時更加謹慎,但是都昭示著一場歷史性的變革。"
文章注意到,北約秘書長在12月23日接受德新社採訪時強調,北約峰會聲明中提到中國並非是要將中國當作對手,而是認識到"中國崛起將會產生後果"。史托騰柏格还指出,中國的軍費預算目前僅次於美國。對此,文章作者覺得非常可笑,因為美國軍費高達7380億美元,北約軍費總額更是接近10000億,而中國軍費則為2500億美元。"這說明了西方國家是如何設想下一個十年的:大炮代替奶油。這種戰略曾經迫使蘇聯崩潰,而現在西方面臨的新挑戰則要大得多。2020年,北約要用一場靠近俄羅斯邊境的軍事演習為下一個十年拉開大幕。雖然北約還沒有計劃對中國採取同樣的手段,但是火藥桶已經開始裝填。"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