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人緊張了
2015年8月1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刊登駐上海記者的文章分析了此次人民幣貶值的原因。作者稱中國官方媒體將央行的舉措解釋為金融政策改革的一個步驟。
"但貶值的時機恰恰在中國面對一系列疲弱的出口數據之際。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疑問。因為央行通過人民幣貶值,實際上是運用了一個解決出口不振的慣用方法。……分析家從中看出了中國經濟景氣狀況的又一個警示訊號。"
"北京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政府許諾金融市場和資本流動將擁有更大自由度,另一方面卻必須維持經濟的增長。現在央行出人意料地降低匯率--據稱是根據市場需求做出的調整,應該說是朝著自己承諾的方向走出的一步。但這是不是如其所說是"一次性"調整,還未可知。迄今為止中國央行在制定匯率中間價時經常會逆市場預期而行,以避免匯率波動並更好地控制匯率走向。"
預防經濟硬著陸
《南德意志報》的另一篇評論題為"中國領導人緊張了"。作者認為,如果人民幣貶值還不能阻止中國經濟的滑坡,北京政府就得為自己的民意支持擔心了。"不管這次突如其來的人民幣貶值是為了扶持出口所進行的干預,還是的確是走向貨幣自由化的一個步驟,都會被視為北京政府因擔心難以完成其7%的經濟增長目標採取的措施。對政府來說,民眾對其權力合法性的認可很大一部份正系於此。"
《法蘭克福匯報》的分析文章也指出,匯率政策的變化顯示中國政府在設法避免經濟下滑。"在許多人看來,中國讓人民幣貶值顯示了政府對經濟硬著陸的擔心。人們猜測了多種政府支持景氣可能採取的措施,包括繼續降息以推動銀行發放貸款,甚至有人估計政府會推出新一輪刺激經濟計劃。現在政府採取了讓貨幣大幅貶值的措施,不僅讓中國的投資者產生擔憂: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或許只是一個'假的巨人'。"
貨幣政策從來不是單行道
《新蘇黎世報》的分析文章則指出,中國下調人民幣匯率的做法有多種可信的理由。其中提振經濟和加強市場活力是兩個值得一提的角度。
"在匯率價格的制定中,今後市場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央行的這一舉措可能成為邁向匯率完全開放的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文章提到人民幣匯率一直是美國批評的矛頭所向。美國長期指責中國認為操控、壓低匯率,為本國出口工業創造有利條件,並據此反對將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貨幣籃。
"但這一論據現在成了美國的絆腳石。一個今後更加以市場供求關係為導向的貨幣匯率,將是把人民幣列入貨幣籃的正面理由。這正是北京的目標,是中國領導人的一個形象工程。如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出這一決定,也將是對中國人民銀行發出的一個清晰訊號:面向市場的改革是能帶來好處的。在此背景下,重新調整匯率的決定也可以被理解為對外界懷疑中國市場經濟走向的一個回應。畢竟北京在最近干預股市的時候,人為摒棄了市場因素的影響。"
該報另一篇題為"並非單行道"的評論文章認為,此次人民幣貶值有其可以理解的原因,從長期看更不值得大驚小怪。在闡述了中國經濟近期增長放緩帶來了貶值壓力後文章寫道:
"那些期待人民幣繼續升值的人無疑吃了一驚。但中國人民銀行這一出其不意的舉動無可厚非。在抑制資本市場上的從眾投機行為方面,貨幣政策不可預估的特性有其積極的作用。另外應該提到的是,自從10年前開始逐步放開人民幣固定匯率以來,人民幣一直在升值。其對美元的匯率--即使考慮到這次的小幅度貶值--已提高了四分之一,對日元和韓元的比價上升幅度更大。從這一角度看,這一次微調可能會帶來後續步伐。
"中國在許多方面成功引進的市場經濟的優越性之一,是其貨幣政策並非單行道。外國投資者不會因人民幣升值坐享利潤,中國企業也不能指望由此在歐元和美元貸款上獲得有利的條件。在此意義上中國央行釋放了一個建立信任的訊號。"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