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上海的遭遇 中國的困境
2022年4月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明鏡周刊》周六(4月9日)發表文章《我們還能再堅持一周》( »Wir halten noch eine Woche durch«)。記者Christoph Giesen 和Georg Fahrion指出上海的特殊之處:"擁有數百萬人口的中國城市被快速封控的消息,世界可能已經都習以為常了。但上海不同於其它城市:這個中國最大的都市擁有2600萬居民,是該國的金融和服務中心,也是許多公司、最重要的證券交易所和世界最大港口的所在地。上海比中國任何一個其它城市的國際化和聯網程度都高。它的停滯將在全球範圍內造成影響。"
此外,文章接著介紹:"上海的行政管理被認為可能是中國最高效的。之前,其他城市在發生疫情時封鎖了整個街區,而上海只限於封鎖個別樓房,按照中國的標準,這是一個繁瑣的程序。上海當局的能力使該市的公共生活在疫情期間受到的限制比其他地方要少--而且這個城市也一度鮮有病例。這種做法被視為中國清零策略後的防疫措施藍圖。"
堅持清零的原因
但是,作者筆鋒一轉:"如果連高度發達的上海都不能避免這樣的奧密克戎(omicron)大規模染疫潮,那麼怎麼能相信中國其他地方不會很快發生同樣的情況,包括在嚴防死守的首都北京?"
文章在結尾處認為:"中國目前看來並不會放棄清零策略。一方面,因為該國領導層想拯救自己的宣傳,即中國是唯一一個控制住新冠疫情的國家。另一方面,因為如果新冠病毒失控,可能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大約有1.3億60歲以上的中國人尚未或沒有完全接種疫苗。同樣不容樂觀的是:相比西方的mRNA疫苗,中國的滅活疫苗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保護效率更低。而且出於政治原因,中國仍未批准西方疫苗的使用。"
"缺乏自然免疫"
德國《威悉信使報》周六也認為中國不會很快改變清零政策,發表評論文章"缺乏自然免疫(Es fehlt an natürlicher Immunität)"。文章提到了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的警告:"如果中國有點不適,世界其他地方的供應鏈都會大病一場。"文章同時指出,中國歐盟商會華南區分會主席高志豪(Klaus Zenkel)承認,清零政策"在過去保證了我們的安全","而現在同樣的政策正在扼殺我們"。
然而,文章作者Andreas landwehr和Florian Schwiegershausen繼續寫道,中國不會很快改變策略,"因為相關成本會很高:如果中國突然想要像其他國家一樣'與病毒共存',其並不發達的醫療衞生系統將會崩潰。根據不同的估計,這將造成數萬或數十萬人死亡。"
《威悉信使報》的文章如此描述"中國的困境":"中國的十幾億人口缺乏自然免疫力,因為到目前為止鮮有疫情發生……雖然按照國際標準,中國的疫苗接種率很高,但大批中國老人依舊尚未或沒有完全接種疫苗。"
文章最後引用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Max Zenglein的說法總結:"中國堅持其目前的防疫策略,也與中國領導人的政治表述有關,即它能比其他國家更好地應對這種大流行病。這就是觀察人士預計中國不會很快改變策略的原因。"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