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經濟專家:「對俄制裁注定無效」
2014年9月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德國經濟研究所」專家烏布利希(Dirk Ulbricht)認為,有理由對制裁俄羅斯的有效性提出質疑。在德新社的採訪中,他指出,圍繞烏克蘭危機的制裁迄今只收到反面效果:衝突加劇、俄總統普丁更加得勢。
德新社:在烏克蘭危機上,西方要通過制裁對俄羅斯施壓,這是否能成功?
烏布利希:根本來說,對俄制裁只會失敗。要引導俄羅斯的政策轉往所希望的方向,這種做法全不合適。普丁不太可能會因受罰便放棄克裡米亞或不再向分離主義勢力提供武器。迄今,制裁只收到了反效果:現在已進入未正式宣佈的軍事幹預階段。
歷史上是否有制裁見效的例子?
我不知道制裁能使俄羅斯這樣的大國出現政治轉變的事例。在北韓和伊朗那裡,禁運政策似乎也沒有獲得所希望的效果。古巴成功抵抗美國的經濟制裁已經50多年。而它們都是比俄羅斯小得多的國民經濟。恰恰是像俄羅斯那樣的威權政體,制裁常常適得其反:掌權者從中獲益。
制裁怎麼能使俄羅斯變得更強?
普丁實施一種片面注重原料出口的政策。還在烏克蘭危機之前,這一政策就已撞牆。而現在,他得到了機會:讓西方國家承擔罪責。此外,繼續強化制裁非常可能導致出現車陣堡效應(Wagenburg-Effekt):我們不屈服於罪惡的西方,整個俄羅斯社會更加團結,支持普丁。
您如何評價對俄羅斯的制裁?
迄今,它在政治上毫無效果,在經濟上,它造成了某些損失。然而,這原非制裁的本意。俄出口減少,股票市場做出了反應,海外資金抽回。制裁加劇了本就存在的俄羅斯經濟危機。但是,它並未導致政治上的改變。
那為何還要運用這樣的懲罰手段?
這是一種遮羞布政策。因為苦難就出現在家門口,西方覺得必須抵制俄羅斯。而這是相對而言痛苦最小的一種做法。西方國家不能對血腥衝突採取漠然視之的態度。可是:儘管實施了制裁,局勢只是更惡劣了。
應怎樣制裁,才能在政治上發生效果?
事關俄羅斯,相當困難。這個國家擁有外匯儲備,基本可以自給。歐盟不幹了,中國便來填補。因此,要達到目的,你得走得很遠才行,完全停止貿易和資金流動會使那個本就虛弱的俄羅斯經濟遭受致命打擊,但是,它也將給全球帶來嚴重後果。
會有怎樣的後果呢?
尤其是資金市場的相互交織情況,人們並不完全清楚。作為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的後果,世界各地金融市場都曾發生過震蕩。
(小資料:
車陣堡效應指個人或群體的一種態度,對任何外來的、陌生的、非本地的、他鄉的東西表示懷疑、質疑和反感。該詞由戰車(Wagen)和古堡(Burg)組成,來源於古時戰陣:戰車相互連接,構成古堡一樣的防守線,以此得名。)
來源:德新社 編譯:凝煉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