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體育體制受批評
2012年8月1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羅伯特‧哈廷(Robert Harting)素來說話口無遮攔,有著想什麼說什麼的性格。因為給德國奪得了奧運金牌,所以他現在也格外受到媒體的青睞。這位84年出生,高達到2米01的鐵餅冠軍公開表示,只做職業運動員讓他的生活非常窘迫,所以他正在尋找贊助商。哈廷明確的表示,與其他國家相比較,德國體育扶持制度並不完善,他說:"在扶持體育這一方面,德國政府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場地自行車選手列維(Maximilian Levy)在奪取了一枚銀牌和一枚銅牌之後,也利用這個機會發出呼籲,他表示現有的制度遠遠落後於國際水準,希望德國的體育制度能夠得到徹底改革。男子單人劃艇金牌得主米布倫德爾(Sebastian Brendel)和德國女子擊劍選手杜普裡策(Imke Duplitzer)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
待遇不好 伯樂難找
德國遊泳聯合會(DSV)職業運動主任布舒高(Lutz Buschkow)也認為,今年奧運會,導致德國隊表現不佳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問題出現在社會層面,他說:"我們好不容易才找齊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另外,德國缺少優秀的青年教練和主教練。"在德國,教練這個職業與低薪、積極性、社保這幾個詞掛鉤,因為這些名詞,對於德國遊泳聯合會來說,找到足夠的教練真是難上加難。
說到底,有錢才是硬道理。德國負責體育運動資金的是內政部,每年德國內政部撥款1.3億歐元巨款支持體育事務,除此之外,德國國防部部還給約800名體育兵撥款3000萬歐元。
在兩年前,科隆體院受多個運動員委託,做了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職業運動員每周工作60個小時,而每個月的稅前收入僅為1919歐元。見到這樣的數據反差,一個問題浮上水面,那就是:德國當局如何分配運動員和各體協的資金呢?
3000萬歐元的撥款不是個小數目,德國國防部長德梅齊埃(Thomas de Maizière)也期待,國防部的付出會有所回報。他認為體育也是國民素質的一種體現,德梅齊埃說:"如果我們能貢獻出一份力量,我們十分心甘情願。不過我們也有一些期待。我們不是慈善機構,我們談的是職業運動,專業運動員,也就是說,我們也希望看到選手取得成績。"可惜,這份貢獻到現在都還沒有得到回報。
舉辦奧運會 全民動起來
此外,德國海關和警察也十分支持隊伍裡的職業運動員。另外,非官方的德國體育援助基金會設立了一項精英獎學金,獲得該獎學金的運動員將得到每月1500歐元的支持。體育援助基金會與德國各大經濟集團均有合作。德國體育援助基金會在2008年與德國足聯(DFL)簽署了合作夥伴協定,這項協定延長到了2016年。體育援助基金會主席伊爾格納(Michael Illgner)希望,通過提高知名度,贊助商這些途徑增加活動經費。他提到了本次奧運會東道主英國的體育制度,多年來英國人一直做出分析,怎樣投資才能讓國家拿到最多的金牌,伊爾格納說:"我們的文化與英國的確有不同。人們必須不斷成長進步,學習新知識。英國人目標清楚,制度明確。我想,至少可以借鑑其部分做法,可以就此討論。"
在倫敦奧運會還沒有結束之前,在德國,陣陣討論已經展開。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合會宣佈,將公佈一項非常全面的分析。伊爾格納表示,不管分析結果如何,大規模改善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奧運會的東道主。他說:"我們堅信,把奧運理念再次帶到德國十分重要。因為東道主不僅僅可以推動奧林匹克運動,即使運動會結束,社會、政治也會繼續重視體育。"
不過這也不是一味可以多拿金牌的靈丹妙藥,舉例為證:2000年奧運會東道主澳洲,时隔12年,當年的東道主在本次奧運會獎牌榜只居中游位置,現在的成績還不如德國。
作者: Calle Kops 編譯:文木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