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影-並不是真的那麼差
2003年2月7日廣告
有德國電影人自我解嘲地說:德國電影業很活躍,只不過不是在電影院裡,而是在電影學院裡,在各種電影節上,在電視裡。這話說得雖然尖刻,但確實有幾分道理。在德國2002年影院上座率統計中,德國國產片的上座人數只佔了上座總數的10%。在前年,德國電影的上座率情況稍好,可那也是靠了一部西部片諷刺劇「馬尼圖的鞋」才把大批德國人吸引到了電影院。
柏林電影節總指揮迪特爾.科斯裡克不服氣地說,德國電影其實並不像傳說的那麼差。在過去的兩三年中,德國有一批青年導演嶄露頭角,一些在影壇佔有一定地位的德國導演也有一些佳作。美中不足的是,這些電影沒有取得商業上的成功。這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來自好萊圬的競爭。當好萊圬以「魔戒”、「哈利.波特」和「007」等大投資製作的所謂「大片」席捲世界電影市場時,其它的電影很難有招架之力,這在世界上其它國家也是一樣。
幸好德國每年有一個堪稱世界上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柏林電影節,它為德國電影提供了向世界表現自己的舞台。迪特爾.科斯裡克把增加德國電影的比重作為他在柏林電影節總指揮任期內的一個重要目標,並且今年就有所體現。在本屆柏林電影節上,德國有三部電影參加金熊獎的角逐,只排在有五部影片參加評獎的美國之後。在整個電影節放映的300部影片中,德國國產片就佔了59部,創下了歷史紀錄。
在電影業,影片的藝術性總是要面對商業性的挑戰。即使德國電影人能拍出好的電影,也還要去做廣告宣傳。對於德國電影來說,柏林電影節是天時地利人和,是一個宣傳德國電影的最佳平台。在迪特爾.科斯裡克出任電影節總指揮之前,柏林電影節忽略了本國電影,給德國電影人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在本屆電影節期間,德國電影有了足夠的表現機會,如果它們在藝術上也過得硬,2003年就有可能是德國電影充滿希望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