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與中國誰更需要誰?
2010年7月15日溫家寶陪同訪西安
本次訪問將是梅克爾總理任期內的第三次訪華。這次訪問被視為兩國良好關係的體現。2007年9月,梅克爾在總理府會見達賴喇嘛,中國激烈抗議,德中關係出現波折。今天德國總理又被稱為"中國的朋友"。
梅克爾不僅將依慣例會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在訪問的第二天,溫家寶還將陪同梅克爾訪問歷史古都西安。中國社科院歐洲所的德國問題專家顧俊禮認為,這是一個特殊的姿態:"德國總理訪華,中國政府首腦陪同的次數不多,我所知道的只有德國前總理柯爾一次訪華的時候去過青島,是當時的中國總理李鵬先生曾陪柯爾去的。這次溫家寶總理陪梅克爾總理去西安, 是一個相當不尋常的安排,說明中國政府對加強發展中德友好關係的重視,對梅克爾總理來訪的重視,對梅克爾總理本人的高度尊重。 "
德國經濟走出危機的推動力
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同時中國也是德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但這一關係的重心出現了轉移:據中國德國商會稱,過去幾個月中,中國市場成了拉動德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顧俊禮教授也認為,德國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高於中國對德國的需求:"從經濟上來說,可能德國更多地依賴於中國,我個人是這樣看的。比如希臘債務危機,包括現在西班牙的情況也不太好,整個歐元區的經濟狀況都不是太好。相比之下中國的情況還算比較好。 從經濟的角度來說,在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克服當前的債務危機這些方面,可能德國是希望同中國更多合作。"
中國的經濟繼續高速發展,今年第二季度經濟產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就增長了10.3%。但從德國經濟界的角度看,這並不意味著經貿關係的不平衡。例如為了實現保護環境的目標,中國仍然需要依靠國外的創新技術。中國德國商會主席華立新(Ulrich Walker)指出:"無論是中國還是德國,都不可能獨擋一面,都相互需要對方,有時多一些,有時少一些。全球金融危機在中國的影響表明,中國也不是刀槍不入的,中國也依賴於出口。"
面對國際壓力 中國底氣更足
不僅德國企業認識到,必須為爭取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付出更多努力。政治家現在面對的也是一個更加自信、更明確表達自己立場的中國,無論是在去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還是在有關聯合國制裁伊朗的決議問題上。
在人權問題上也是如此,顧俊禮教授認為:"首先要看到中國的人權確實有很大的進步。我也認為中國在人權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需要改進。但我認為對這些方面,德國不應該把它作為一個東西來揪住(不放),好像這是中國一個短處,一個見不得人的東西,這我們是不高興的。如果是平等、善意地提出來,我覺得未嘗不可。但如果總是揭瘡疤,我們是不能接受的。"
在中國,對人權的理解首先是"發展經濟的權利"。 從這一意義上看,德國總理訪問西安的行程十分"切題"。今年是"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10周年,這一政策的目的是推動西部落後省份的經濟發展。
作者:ARD 譯者:葉宣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