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學界:「真心實意同中國合作」
2004年3月6日德國之聲:「中德科研合作成果」是我們這次展覽的主題。您是否可以談一下,德方在合作過程中給您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特別是在「科學無國界」、「全球一體化」等背景之下,還有什麼堪稱德國特色?德國最吸引中國科學界的是什麼?
朱教授: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德國科學家真心實意地想和中國科學家合作,而且這種合作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之上的。不僅僅象這個展覽所展示的,實際上我平時接觸到的中德合作中心的事情、我接觸到的其他的科學家合作也是這樣。「真心實意同中國合作」,這是第一點。第二點特別的印象是,儘管在全球大背景下,但德國科學家的工作有他們的特點-就是特別的嚴謹。而且這種精神是特別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德國之聲:剛才我們談到特色,中德在傳統上又都是很具特色的民族。那麼雙方的不同之處在合作中會不會也造成一些困難?有沒有一些需要雙方共同解決或是各自解決的問題,以便今後更好地開展交流?
朱教授:中德科學中心的合作應該說是非常愉快的。但在合作的具體實施過程當中,比如對項目的安排等等,可能會有些不同的看法,這很自然。因為各個國家的科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有各個國家的需求,有各個國家的傳統,有各個國家的運作方式。我想,通過一番合作以後大家都能彼此理解,也就是互相磨合、融合。現在來講,應該是合作得非常之好,非常之愉快。
德國之聲:這次展覽的內容相當豐富。請問您認為雙方今後最具合作潛力的領域主要有哪幾個?
朱教授:主要有科學和技術兩個方面。目前發展最快的主要有生命科學、納米技術、訊息技術,還包括能源技術和環境。我認為,在這些方面兩個國家都有非常廣闊的合作前景。
德國之聲:合作前景一片光明,我想為中國國內的、希望到國外尤其是德國來留學或搞科學研究的年輕學生和學者提一個問題:您能不能結合自己在國外深造、任教的經驗給他們一個建議,應該如何安排自己的留學生活?哪些功課是應該在國內做好的,而真正到了國外,國外的哪些資源是留學生們應該充分加以利用的?
朱教授: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我想不管是在哪裡學習,國內也好國外也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究竟學什麼,將來做什麼。有了這樣一個明確的概念以後,學習才會主動。所以到了一個科學非常先進的地方學習,那一定要有所選擇。這個選擇就是把國外先進的東西為自己的需求所用。
德國之聲:最後還有一個小問題:您在國外學習和生活的那段日子給您帶來的最大收益是什麼?
朱教授:那太多了。我在英國、美國都分別待了四年五年,所以一共有差不多八九年的留學時間。我想,沒有這一段的經驗經歷就沒有我今天的這一切。首先我特別懷念特別感激在國內大學期間的學習。那就是在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我覺得那個時候對中國學生的教育和訓練是非常充分的。儘管經過了文化大革命的這段時間斷層,但出國以後我們覺得正是有國內那麼良好的訓練,才使我們很容易適應,很容易學到我們自己需要的東西。
德國之聲:那麼您覺得國外對您的影響主要是在見識上、學識上,還是哪個其他方面?
朱教授:我想最重要的還是一個目的、一個方法、一條途徑。實際上看書到處都可以看,現在訊息這麼發達,關鍵是如何找到一個科學地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了這種方法以後就可以做各種事情。這種方法經歷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研究機構、不同的學校,包括國內國外的綜合起來,我想這使我收益非淺。
德國之聲:非常感謝您接受採訪,祝您在德國期間愉快!
(記者:圓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