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為什麼要花數億歐元援助中國?

葉宣(綜合報導)
2019年9月19日

據德國媒體報導,中國仍是德國最大的發展援助對象國之一。德國每年向中國提供數億歐元的援助款項。其中有些用途讓很多人想不到。

https://p.dw.com/p/3PtWN
Arbeiter am Fließband bei Ford in Chonqing, China neu
德國對華發展援助的領域之一:職業技術教育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德國官方的數字,2017年德國向中國提供了總額6.3億歐元的發展援助資金。這一年,中國是德國的第三大發展援助接收國。排在前兩位的是印度(10億歐元)和敘利亞(7.8億歐元)。1979年至今的40年間,德國向中國提供的發展援助已達100億歐元。

上述數字讓德國媒體發出疑問:為什麼中國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坐擁全球最大外匯儲備、在非洲國家投入大筆發展資金,卻還要從德國獲得援助?這些資金都用於哪些用途?

根據《世界報》的報導,以2017年的數字為基礎,計入對華發展援助中最大的一項(2.7億歐元),是德國政府持股的復興開發銀行(KfW)提供的低息貸款。排在第二位(2.6億歐元)的是德國各州政府用在中國留學生身上的款項。德國的大學多為政府撥款的公立大學,政府對每個註册大學生都有財政投入,這筆支出也被計入發展援助資金名下。

此外就是德國各聯邦部委與中國方面的合作項目,例如聯邦經濟部協助中國培養管理人才的項目、可持續發展林業經濟項目、環境部與中方的氣候保護合作,包括建立碳排放交易系統的項目。德國還曾為中國政府部門提供司法和財政改革方面的咨詢。

據《圖片報》報導,自2013年以來,德國向中國提供了6.3億歐元,用於發展職業教育。這筆資金也來自復興開發銀行,主要進入了汽車、訊息技術、化工和機械製造等行業的職業技術教育。報導指出,上述行業也恰恰是中國逐漸成為德國競爭對手的產業。

Kühltürme Braunkohlekraftwerk Jänschwalde
德中發展合作領域之二:氣候保護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R4200

誰援助誰?

德國政界就對華發展援助的批評聲音日漸增多。多個在野黨的議員表示,必須重新審視對中國的發展援助政策,向一個財力雄厚的大國提供援助,對自己的老百姓、納稅人似乎也說不過去。尤其是作為低息貸款的資金,應該有更好的用途。

其實在2009年,德國政府就宣佈過"停止"對華發展援助。但這其實是一種"障眼法",改變之處在於,雙邊的合作項目不再由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部的預算撥款,而繼續或改走其他部門的途徑。還有很多項目的執行方是德國國際合作公司(GIZ)、德國投資和發展公司(DEG)等半官方機構。因此從那時起,德國用在與中國官方合作項目上的金額不減反增。

Namibia Bundesentwicklungsminister Gerd Müller in Windhoek
德國發展合作部長穆勒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photothek/U. Grabowsky

《世界報》德國發展合作部長穆勒(Gerd Müller)的話說,中國早已從發展中國家變為一個援助出資國。但他指出,保持這一合作關係的目的在於,讓中國繼續作德國的夥伴,尤其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方面,例如氣候保護,沒有中國的參與是不行的。"地球氣候的未來也取決於中國和印度,取決於那裡的人們是繼續使用煤炭還是可再生能源",穆勒說。

穆勒的設想是,讓德中雙方的發展援助夥伴關係能夠走向一個新方向,即不再是德方出資,中方接受,而是一種更靈活平等的關係。他舉例說,在北京合作建立了一個中德可持續發展中心;雙方在寮國合作培養職業學校教師;莫桑比克修建的一座大橋由中方出資,德國工程師參與建築監理。穆勒希望,在更好的分工協作基礎上,德中今後能找到一種新的發展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