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李克強經濟學」之惑

2013年7月10日

習李新政面對經濟發展大幅放緩,一反常態拒絕讓政府出手全面干預市場的做法催生了一個新的熱詞「李克強經濟學」。而在德國經濟學者看來,「李克強經濟學」的說法還並不成熟,甚至有炒作的元素。

https://p.dw.com/p/195CZ
China's newly elected Premier Li Keqiang is seen through a video camera during a news conference after the closing sess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March 17, 2013. REUTERS/Jason Lee (CHINA - Tags: POLITICS)
Li Keqiang neuer Ministerpräsident China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經濟發展放緩的趨勢日益明顯。周三中國海關公佈的進出口數據超乎預料,呈現出罕見的"雙降"趨勢。海關總署公佈的消息顯示,中國6月份出口額17個月以來首次下降,降幅為3.1%。而分析人士之前預期出口額會以大約4%的速度增長。同時,當月進口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7%,而經濟專家原本對此預期值為8%。路透社援引中國海關總署報導稱,境外需求疲軟、勞資上漲和人民幣繼續走強讓企業失去信心。海關總署的一名發言人表示,中國第三季度的出口形勢也並不樂觀。

最新公佈的數據表明,中國經濟愈發能夠感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新一屆政府致力於實現經濟轉型,不惜以經濟增速放緩為代價。之前,經濟界普遍認為,中國至少需要大約7%的增長率才能維持社會穩定。而最近宏觀調控層的一系列反常之舉,讓人們看到了"李克強經濟學"的主導思路。

由巴克萊資本公司(Barclays Capital)創造的新詞"李克強經濟學" (Likonomics)正在成為全球解讀中國新一輪經濟政策中的熱詞。它被用來形容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為首的新一屆中國政府制定的經濟政策。核心內容包括:政府不推出刺激經濟的措施,在結構性改革中實行去槓桿化,以短痛換取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德國專家眼中的"李克強經濟學"

中國政府在今年6月份爆發的"錢荒"中,採取鐵腕治理,不像往常一樣給商業銀行提供資金緩解短缺的做法把"李克強經濟學"一詞推上了歷史的舞台。德國符茲堡大學费多麗(Doris Fischer)教授認為,這個來自一個企業咨詢公司的詞匯更多的是一種"炒作"。但同時,確實能看到中國政府目前用"短痛換取長期利益"的努力。但"李克強經濟學"所形容的,只是中國執政黨內部改革派的政策路線。費多麗認為,把"李克強新政"上升到經濟學的角度"還有些誇張。"因為這還不是一個完整的政策體系。這位中國經濟專家預計:"'李克強經濟學'真正的詳細內容可能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有所呈現。"

In this picture taken on March 12, 2012 a Chinese man walks in front of China's Central bank in Beijing, China. Premier Wen Jiabao, China's top economic official, said Tuesday, April 3, 2012, its state-owned banks are monopolies that must be broken up, acknowledging mounting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essure to reform an industry whose vast profits are fueling public anger. (Foto: Vincent Thian/AP/dapd)
央行在「錢荒」中的為與不為,催生了「李克強經濟學」圖片來源: AP/V. Thian

無論如何,習李政府現在已經意識到,當經濟發展再度放緩的時候,政府不能再憑著超大型經濟刺激政策扭轉局勢。經濟學家費多麗認為現在的問題是,當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很長的時間內持續疲軟的時候,政府是否還能堅持得住?

胡溫經濟政策並不是"必經之路"

代表新政府經濟轉型政策的"李克強經濟學"其實是和胡溫政府經濟政策所留下的後遺症作鬥爭。信貸擴張、過度投資、地方債風險、出口依賴、生態破壞,以及政府的過度干預導致資源配置的不公與低效,已經成為了經濟高速增長的沉重代價。而現在,新政府的任務是讓中國經濟這輛火車向另一個方向前進。

費多麗指出,胡溫政府執政時期所走過的路線並不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走過的歷程。胡溫政府於2008年推出的4兆刺激政策在誕生的那一天就遭到許多經濟學家的批評。他們認為制定這種經濟政策是一種向計劃經濟的倒退。當時的政策壯大了國有企業的勢力範圍,並為今天金融體系中的許多弊病埋下了伏筆。費多麗認為,胡溫經濟政策本質上讓政府內部人士能夠有機會加強中央政府對許多經濟領域的管控。"這也催生了體制內的許多問題。而同時又有一大批人非常懂得如何利用體制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Beschreibung: Doris Fischer ist Professorin für China Business and Economics an der Universität Würzburg. Datum: 28.02.2013 Copyright: Deutsche Institut für Entwicklungspolitik / 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DIE) via: DW/ Luisa Frey DW Akademie
德國符茲堡大學中國經濟學教授費多麗(Doris Fischer)圖片來源: DIE

李克強=朱鎔基?

中國媒體輿論對一家英國公司發明的這個新詞"李克強經濟學"更是稱讚有加。人民日報旗下的《中國經濟周刊》撰文稱:"人們期待著'李克強經濟學'將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上全方位、深層次的改革之路。李克強的改革魄力也喚起了人們對朱鎔基時代的記憶。"

《中國經濟周刊》指出,國務院前總理朱鎔基一直被認為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改革的領導者,和中國共產黨的權力中樞裡最具經濟眼光的人之一。掌管中國經濟的幾年間,朱鎔基以其驚人的改革魄力和勇氣,克服內外部的矛盾和挑戰。而當前的李克強和朱鎔基一樣,都接手了一個過度投資的經濟體,都處於一個矛盾和利益衝突極其尖銳和複雜的轉型期。

在德國符茲堡大學教授中國經濟學的費多麗看來,李克強和朱鎔基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朱鎔基在上台以後也嘗試通過金融改革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而李克強和朱鎔基都知道應該利用經濟發展疲軟的契機推行改革。

"我在這些方面都能看到兩人的類似之處。但'李克強經濟學'是否能成功,還並不清楚。因為來自其他利益集團的阻力很大。我認為,朱鎔基的政治遺產沒有活過本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中國過去5年的經濟政策和朱鎔基的主張沒有多大關係。"

另外,費多麗認為"李克強經濟學"的背後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李克強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公開表明他屬於黨內的改革派。由於中國政治體制的不透明,要看清"李克強經濟學"的實質,尚有難度。

作者:任琛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