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11 Deutschland Pressefreiheit
2011年1月23日侵犯訊息提供者匿名權行為在德國並非個案
"洩密者的幫兇"是檢察署對德國《西塞羅》(Cicero)雜誌社的指控,2005年這家雜誌社在波茨坦的編輯部和一名記者的住所被搜查。指控的理由是雜誌社在一篇報導中引用了聯邦刑事調查局的一些秘密文件。《西塞羅》一案是近年來最具轟動效應的媒體事件之一,但並不是唯一一個。
難怪在一年一度的世界新聞自由排名中,最近一次德國僅位居第17名。對新聞自由度進行排名的是"記者無疆界"組織。該組織由法國記者成立於1985年。米歇爾‧雷蒂斯克(Michael Rediske)是記者無疆界組織柏林分部的董事會發言人。他對德國在評比中排名較差並不感到驚訝。
在新聞自由方面堪稱楷模的是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雷蒂斯克介紹說,在瑞典有關政府部門甚至被要求作出承諾,決不侵犯為訊息提供者保密的原則。遺憾的是,在德國並非如此:"德國經常會發生侵犯訊息提供者匿名權的行為。例如:對報紙或編輯部進行搜查。不久前,聯邦憲法法院才宣佈,警方對漢堡一傢俬營電台進行搜查屬於違憲。因此'記者無疆界'認為,德國對訊息提供者的保護得到了加強,但國家機關和執法機構會不斷試圖打破這種保護。"
沒有聯邦法院的裁決更糟
如果沒有聯邦憲法法院的裁決,情況就會更糟。德國憲法法院多次作出有利於新聞自由的判決。比如一項被稱為"線上搜查"的法案被推翻,該法案規定政府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潛入個人電腦進行監督搜查。另外,因不符合基本法規定,一項存儲非嫌疑人電信數據的法律條款也被推翻。目前,由基民盟/基社盟和自民黨執政的聯合政府正就一項新的法案展開討論。
經濟壓力影響報導中立
使新聞自由受到威脅的還有其他因素。德國基本法規定,公法電台應保持獨立性,但這一獨立性受到了潛在威脅,因為在廣播電視管理委員會中有為數眾多的政界人士。一些關鍵的高層職位被毫無顧忌地按照"比例代表制"原則分瓜。誰想在公法媒體中進入最高領導層,就必須屬於"正確"的黨派,至少被視為是在思想上靠近一個政治陣營。
德國電視二台(ZDF)總編"下課"一事就是一個轟動全德的例子 。 2009年,擔任該台總編多年的布倫德爾(Nikolaus Brender )由於受到廣播電視管理委員會中佔多數的保守派人士的反對,沒能得到續約。當年,時任德國黑森州州長的科赫就是管理委員會中的副主席。科赫闡述拒絕布倫德爾繼續擔任總編一職的理由是電視二台糟糕的收視率。總編的"下課"顯然是受到德國政治層面上的干預。其他政黨則希望通過法院的幫助對這項國家法律條款進行修改。"記者無疆界組織"的雷蒂斯克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想法:"無論如何,像電視二台管理委員會這樣的組成都應該被認定是違憲的,這個委員會中幾乎一半的成員都是來自各政黨和政府的代表。社民黨和綠黨提出的相關憲法起訴也得到了'記者無疆界組織'的支持。"
媒體政治間鴻溝加深
多年來,德國記者聯合會主席(DJV)米歇爾‧孔肯(Michael Konken)關注媒體和政治間日益加深的鴻溝。他說:"過去幾年,政治界喪失了接受批評的能力。記者往往被當成不懷好意的敵人。人們十分希望能與記者搞好關係,以便對他們施加影響,讓他們多做正面報導。為了保障新聞和報導自由,現在政治家們應該採取行動了。"
新聞自由也受到經濟形勢的影響。德國某些地區成了個別出版商的天下,觀點的多樣化自然受到限制。報紙和期刊聯合會打算大幅降低員工的薪水和薪酬。德國記者聯合會主席記者米歇爾‧孔肯在與同事談話的過程中瞭解到,記者在寫作中經常受到來自廣告客戶的壓力。
德國媒體目前面對的是日趨嚴峻的經濟壓力。這對新聞報導的品質有什麼影響?有大量指標能顯示出,"記者無疆界組織"每年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度排名就是其中之一。德國目前排在了第17位。
作者:Marcel Fürstenau 編譯:嚴嚴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