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絕非流行時裝
2007年4月26日貝聿銘是當代最偉大建築師中的一位。他享有「光的大師」和「空間魔術師」的美名。貝聿銘的建築傑作分佈於美洲、亞洲和歐洲大陸。在哈佛大學攻讀建築學期間,貝聿銘曾拜師於從德國流亡美國的鮑豪斯大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和馬歇-布勞耶(Marcel Breuer)。貝聿銘吸取了鮑豪斯學派實用、簡約的風格,並在此基礎上將古典與現代,西方與亞洲的經典元素融為一體,獨創自己的風格,也因此獲得多方好評。
出生名門世家
貝聿銘於1917年出生於廣東的一個富有家庭,貝氏家族有著6百年的歷史。深受貝聿銘崇拜的祖父貝祖貽曾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1935年,貝聿銘被父母送往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後轉學哈佛,並獲得碩士學位。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貝聿銘沒能如願返回家鄉,留在了美國,並與當年同樣留美的一位中國姑娘結婚,生有三子一女。貝聿銘最初受紐約著名房地產巨商澤肯托夫(W.Zeckendorf)的邀請,從事商業住房的設計。1954年,他獲美國國籍,一年之後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
在美國創業,獲國際聲譽
創業之初,貝聿銘曾為保守的現代派建築師,為低收入階層設計僵化死板的建築群。但貝聿銘很快就擺脫了正統現代派的建築原則,逐漸展示自我個性。
1964年,貝聿銘被選為甘迺迪圖書館的設計師,從而實現了其職業生涯中的國際性突破。他將具有古典主義風格的龐大實體與幾何結構以及光線充足的玻璃外殼融為一體。上一世紀70年代末,貝聿銘完成了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的設計,設計了一個延長的三角形。10年之後,香港中銀大廈的結構和造型也採用了同樣的模式,這樣的三角結構不僅減輕了建築物的負載,起到穩定建築的作用,並因其外形的獨特成為香港的一大象徵。從事建築設計數十年中,貝聿銘多次獲獎,普立茲建築獎就是其中之一。
反對盲目追趕時髦是貝聿銘的座右銘,這位建築設計巨匠認為,目前建築設計先鋒派一味求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時機並不一定成熟,重要的是人們如何將新穎的設計圖紙付諸實施。建築不是時髦的服裝,需經受時間的考驗。
汲取中西所長
可以說,貝聿銘的設計傑作汲取了西方現代派和亞洲傳統的精粹。隨著年事增高,亞洲建築元素在貝聿銘的設計中愈發凸顯,因為他堅信,中國式的亭台、屏風、曲折的迴廊和掩映的花木皆為中國人巧妙利用空間的傑出手筆,值得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