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廖亦武告別柏林 德國人期待"再見"

2010年10月31日

10月31日,中國獨立作家、地下音樂人廖亦武在德國訪問六周之後返回故鄉。此前一天,他在柏林進行了這次德國之行的最後一場演出,搭檔依然是德國著名音樂人沃爾夫‧比爾曼。

https://p.dw.com/p/Puot
左起:比爾曼和廖亦武圖片來源: DW

10月30日晚19點30分,德國首都柏林巴比倫電影院內座無虛席,400多名現場觀眾期待著廖亦武和比爾曼(Wolf Biermann)的聯決演出,其中包括前總統克勒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米勒。

廖亦武以一曲《河殤》主題曲拉開表演的序幕,"誰知道,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帶著川音的悲愴之聲,讓人們突然回到了80年代末的中國,那個人心思變,群情激奮,最終卻在槍口下萬馬齊喑的年代。

Horst Köhler mit Wolf Biermann und Liao Yiwu
德國前總統克勒(左一)圖片來源: DW

從西德前往東德尋找"理想社會",最終夢想破滅而回歸西德的比爾曼說,他當年在科隆演出時激烈批評東德政府,從而被後者剝奪了公民資格,無法回家,而廖亦武卻是在觸怒當局之後,14次被拒絕出境。兩個不同方向的禁令,卻顯示了同樣的冷酷無情。

比爾曼回憶道,在廖亦武做客漢堡時,曾和他一起坐在易北河邊,看著一艘裝載中國貨物的巨型遠洋輪緩緩駛入漢堡港。比爾曼突然心生感慨,中國給德國送來了那麼多廉價商品、塑料玩具和電腦配件,這次卻終於送來了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雖然弱小,卻異常堅強的戰士, 正如德國偉大詩人海涅所說,"一個為了爭取人性而進行自由之戰的戰士"。

在音樂會上,比爾曼承擔了主要的"串場"工作。廖亦武的話並不多,唯有的幾次發言也都是寥寥數語。他的感情和精力都投注在音樂之中,無論是講述中國"古格拉"的《塔裡木河》,還是描繪死囚困境的《死刑犯的話》,廖亦武時而高亢、時而低沉的嗓音隨著磬、簫,乃至算盤的伴奏,演繹出一幕幕中國底層社會的世態炎涼。

"地下的日子,人不如狗

哥哥你莫回頭

背井離鄉,去找自由

自由有沒有"

自由有沒有? 廖亦武在離開德國的最後一晚留下的這個沉重的問號顯然打動了很多曾經經歷同樣困惑的人們。曾經有過在極權統治下生活經驗的赫塔‧穆勒在台下淚流滿面,泣不成聲。而前德國聯邦總統克勒則把希望寄託在將來,"廖亦武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訊息:人類一直在努力尋找自由,為自由而鬥爭。沃爾夫‧比爾曼參加了這場演出,真是非常棒。他們向我們展示了,人們終究會找到一條通向自由之路。我們都很高興,廖先生找到了自己的自由之路。而如果他能夠再次來到德國,我們會更為高興。'期待再見'是一個非常美妙的詞。"

作者:石濤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