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男生還是歧視女生?
2013年2月2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首先我是一個男人,其次我想做一個優秀的男人。"盧起升校長對德國之聲說,男生到了男生班就會有這樣的性別意識。他領導的上海市八中,一所市重點中學,從去年九月開設了兩個男生班,今年有望擴大到4個。在中國目前女性仍遭受各種歧視的背景下,正是"分班"可能影響的性別意識,導致了男生班面臨爭議。
一個15歲的李姓男生接受法新社記者採訪時說,在男女混合的班級裡,因為女生更善於回答問題,他沒有自信,羞於提問。到了男生班以後,他不再害羞。"這個項目讓我們認識到,男生並不比女生差。"
該校兩個男生班共有60名學生,參與教學的老師大約有20人。盧起升校長說,這些老師中男女比例差不多各半。他總結說,從這半年的時間看,男生班在課業成績、體育鍛煉和社會實踐方面,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根據社會需要,該校男生班今年可望增加到4個。
"男孩危機"是一個偽命題?
一直呼籲"拯救男孩"的中國青少年問題專家孫雲曉認為,中國"男孩危機"存在已久,體現為男孩女性化,缺乏責任感,不能擔當個人、家庭和國家的未來,還會為社會帶來暴力犯罪等問題。她認為,學校教育對此要負重要的責任。這些教育不利於男生的成長,"高考狀元十年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男孩成績一路下滑,從1999年的66.2%下降到2008年的39.7%,女孩則從33.8%上升到60.3%,不是'狀元郎'而是'狀元花'了。"
中國多家媒體都對"男孩危機"做了憂心忡忡的報導。有些專家甚至認為,社會脊樑必須由男孩擔當,男孩危機降低了國家競爭力。由此,從幼兒園到大學,各地都出現重視男孩教育的趨勢,"父親班"、"男生班"應運而生。中國教育部同意高校部分專業提高女生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引發女權主義者的抗議。
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安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男孩危機"並非是一個振聾發聵的警言,而是一個危言聳聽的偽命題。儘管女生入學率上升較快,但仍然顯現出教育層次越高,女生比例越低的現象。2009年女生在大專、本科、碩士和博士生中所佔的比例分別為52.4%、48.9%、49.3和34.9%。她還認為,從長遠來看,女性無論是在招聘、錄用、下崗、解僱,還是在培訓、晉升、福利待遇等方面,都明顯處於劣勢。
《女聲》電子報發表文章認為,"男孩的學業危機是對未來男性能否在社會分層中佔據精英階層的恐慌,男孩的體質危機是對未來男性能否在社會分工中佔有優勢地位的憂慮,而男孩的心理危機和社會危機則是對未來男性能否在社會秩序中鞏固'男強女弱'性別結構的焦慮"。因此,"需要拯救的不僅是男孩,更加需要拯救的,是我們的教育。"
男孩一定要優於女孩?
盧起升校長說,上海市八中開設男生班,與性別平等沒有太大的關係,目的是為了探索男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經驗。他講了開設男生班的三個理由:一,高中多樣化的發展,為社會提供多元的選擇;二,對男生進行揚長避短的教育,更好地為他們提供學業和個性的發展;三,男生班的特殊性,為他們的人生積淀特殊的經歷和養料。
對於性別平等問題,盧校長說他們設計之初就進行了充分的考慮。他說,這些男生只在高中階段分班,前面九年都在男女混合班成長,今後上大學也在混合班學習。同時,校園、社會、家庭都有接觸女性的機會。他還認為,"如果能夠提高男生教育的水準,也會有利於提高女生教育水準的提高"。他表示自己也反對高校普通專業提高女生分數線,那樣做有性別歧視的嫌疑。
上海市教育科學院心理學教授吳增強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上海市八中男生班作為一種探索可以存在,但是他堅決反對推而廣之。他認為,男生出現的問題,反映了教育的弊端,應該從教育本身著手,而不是從性別區隔來解決。這些問題主要來自:第一,學校教育中人格教育、性別教育、體育教育的缺失;二,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過度呵護,沒有培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三,重學業的應試教育導致課業負擔重,學習壓力大。
吳增強教授說,女孩分數高於男孩,男孩不如女孩,就引發社會危機感,說明人們在潛意識裡認為男孩一定要比女孩強,這種觀念中本身就存在性別歧視。男女分班,強化了性別差異,有擴大性別歧視的危險。他認為社會對女孩的關注也遠遠不夠。
通過單一性別學校躋身上流社會?
吳增強教授認為,儘管世界上存在很多單性別教育的學校,但是男女合校是最終的發展方向。
二十世紀以前,單一性別學校在全世界普遍存在。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以後,男女混合學校成為主流。近年來世界多個國家都有男女分校重新出現的情況,其原因也部分地跟中國類似:在中學階段男生成績普遍不如女生。單一性別教育鼓吹者認為,男女學習模式大不相同,分校(班)更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此現象引發了關於性別平等的爭論。
《科學》雜誌2011年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單一性別學校鼓吹者的觀點缺乏有效的、科學的研究,"充滿了曲解、不科學和對公眾的嚴重誤導",並沒有證據表明單一性別教育對學生的成績有正面影響,但是有證據表明,"這樣的教育方式會造成性別歧視合法化、體制化"。
很多中國父母對於單一性別學校的喜好,來自躋身上流社會的渴望。據法新社報導,這些父母看到西方發達國家一些"貴族學校",比如英國伊頓公學,屬於單一性別學校,就認為這類學校都很高級。
作者:張平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