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不放棄中國市場
2013年1月1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海關總署1月10日發表報告稱,2012年中日之間的商品和服務類貿易在2012年縮減了3.9%,總額為3290億美元,這是三年來的首次下降。而下降幅度更大的是日本向中國的年出口額,降幅達8.6%,致使日本從中國貿易夥伴排行榜上從第四位滑落到了第五位。
貿易方面的大幅滑坡的最初源頭要回溯到去年4月中旬,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出訪華盛頓期間宣佈,正在與擁有五座爭議島嶼中三座小島的家族進行購買洽談。日本稱這五座島嶼為尖閣列島,而中國則稱之為釣魚群島。
此後,數十年來潛藏的矛盾徹底爆發,直到今天還能感受到其影響。
中港台怒火中燒
中國、台灣和香港立即發出了憤怒的回應。北京政府及抗議者宣稱,釣魚島在有歷史記錄之前就已經是中國領土。
在石原發表講話後的幾周時間裡,他創立的"戰鬥基金"在企業和個人的捐助之下規模不斷增長,而在中國的數十個城市中爆發了針對日本的街頭抗議活動,部分暴徒掀翻或點燃日本公司生產的汽車,衝擊日商百貨店,打砸日本餐廳,並向日本外交機構投擲石塊。
松下公司在青島和蘇州的廠房及設備都遭到示威者的破壞,而日本永旺集團(Aeon)在青島分店遭劫之後關閉了在華35家百貨店中的30家。尼桑、豐田和本田的汽車門店也都遭到襲擊和破壞。
路透社在騷亂期間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1%的日本企業認為雙邊糾紛影響其商業計劃,並考慮在中國的業務規模或轉往該地區其他國家開展業務,比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或泰國。
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運輸設備製造商發言人表示,他擔心中國工人會以停止流水線工作或提出不合情理的薪水要求來向廠方施壓。
時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彥(Yoshihiko Noda)曾向《華爾街日報》表示,中國民眾的暴力抗議會影響中國本國的經濟,嚇走潛在的外國投資者。
2011年,日本企業在華投資總額為63億美元,比前一年增加50%。與此同期,美國在中國的投資出現下滑,總額僅為30億美元。
回歸平靜
石原表示"購島"聲明九個月之後,形勢相對平靜。日本公司重申在中國經營的決心:
"確實,我們受到了影響。九月份在中國的銷售額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不過我們12月份的最新數據顯示,(銷量)已經恢復了84%。"豐田汽車集團國際傳播部總經理國本京佑表示。
豐田公司確信最糟糕的情況已經過去,並將2013年的銷售目標定在了90萬輛,這將超過此前的最高紀錄89萬輛。
"我們對中國市場的承諾毫無動搖,"國本京佑對德國之聲表示,"這裡就算不是全球唯一最重要的市場,也是我們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每個人都需要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保持警覺,我們必須從中吸取教訓,但這並不會改變我們對中國的態度。"他補充道。
本田汽車的情況與豐田類似,由於需求萎靡,該公司被迫下令在華三家工廠減產。
"情況正在好轉,人們開始回到銷售商那裡,我們預計在2月份中國新年的時候,情況會徹底恢復正常。"本田公司發言人糸賀亞貴子(Akiko Itoga)表示。
另一家在中國也有眾多業務的知名日本企業NEC表示,在騷亂中的損失"非常小",並未動搖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雄心。
眼光長遠
"作為生產地點,尤其是作為銷售市場,日本企業在中國有長遠打算",富士通研究院的高級經濟師馬丁‧舒爾茨(Martin Schulz)分析道,"中國是多年來最重要的市場,並且將繼續保持下去。"
儘管如此,日本企業對於影響業務的中日爭端有所意識,並且認識到在某種程度上將太多的業務營運放在了中國,造成"過度曝光"的局面。因此很多公司開始選擇將海外營運擴展到東南亞國家的新建工廠,比如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那裡同時也提供新的市場機會。
不過中國依然是一個規模龐大、令人垂涎的目標。
"這是非黑即白的問題,而對於日本企業而言,從中國撤退不是一個選項",舒爾茨做出了這樣的結論。
作者:Julian Ryall(發自東京) 編譯:石濤
責編:文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