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美國制裁伊朗 中國難以乘虛而入」
2018年11月2日德國之聲:下周一,第二階段的美國對伊朗恢複製裁措施就要生效,主要針對的是石油貿易。這是伊朗最重要的外匯收入來源,中國則是伊朗石油的最大客戶,每月交易額高達15億美元。在這一背景下,許多在伊朗經營業務的中國企業會受到怎樣的衝擊?
李紹先:事實上,中國和伊朗的石油貿易已經受到了很大影響。中石油、中石化從伊朗的石油進口量已經出現了變化。根據我掌握的數據,減少了10%~20%。而在石油之外的對伊貿易領域,中國企業界也受到了很大影響。不久前,作為中伊貿易重要渠道的昆侖銀行不得不停止了很多相關業務。許多在伊朗經營的中國企業,他們也向我透露,目前的業務受到了很大阻礙,包括無法轉賬、資金無法來回流動等問題。隨著美國對伊朗恢複製裁措施的逐步生效,特別是8月6日的第一階段措施生效之後,中國與伊朗的正常經濟交往已經受到了比較大的衝擊。
德國之聲:面對美國方面的制裁措施,中國企業在伊朗的業務會不會倒退到2015年伊核協議簽署之前的狀態?
李紹先:有這種趨勢,但是完全倒退到2013年~2015年間的情況則不太可能。那段時期的嚴厲制裁,有著不同的背景。當時,美國是按照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來執行制裁,而現在則是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並且推出了裹脅其他國家的對伊制裁措施。中國政府已經表示不贊成這樣的做法。從政府的層面來講,中國的訴求是美國對伊制裁不應該影響到中伊之間的正常經濟往來,包括石油交易。
德國之聲:部分與美國市場並無很大瓜葛的中國企業,能否利用其他各國企業紛紛忌憚美國制裁而撤出的時機,乘虛而入搶佔伊朗市場?
李紹先:假如我是一個中國企業家,而且沒有經營美國業務,我肯定想要現在搶佔伊朗市場。但是,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盈利,而且特別講究安全。而美國的單方面制裁,則造成了伊朗市場的資金不安全。中國企業去伊朗盈利,不是為了盈伊朗貨幣裡亞爾的利,裡亞爾的匯率很不穩定。如果中國企業在伊朗賺到的錢無法換成美元之類的硬通貨,其進軍伊朗的積極性就會被大大打消。
德國之聲:歐盟各成員國政府也反對美國的單方面、"長臂管轄"式的制裁,並且出台了一系列的補助、金融規避手段。北京方面是否也有類似的措施,來保護相關中國企業,讓他們能夠通過避免美元交易等方式免受美國單方面制裁的影響?
李紹先:我認為,中國政府應該會有這方面的努力。歐洲在搭建新的對伊貿易平台,一方面是為了保護歐洲自己的企業,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找到其他能避開美國制裁的渠道。根據我的研究,歐盟、中國、俄羅斯現在都在尋找各自的渠道避免受到美國制裁的損害。但是,總體來說,各國對伊朗的經濟關係還是會受到美國單方面制裁的很大影響,這恐怕是無法避免的。比如,歐洲方面採取的措施,效果就不是很明顯,伊朗方面對此也很不滿意。
德國之聲:最近幾天,路透社等媒體都報導了印度、日本、韓國大幅減少購買伊朗石油的消息,同時也指出面對高漲的國際油價,這些美國的盟友正在呼籲華盛頓進行豁免。中國有沒有可能從美國獲得這種豁免?
李紹先:各個國家都會去爭取美國的豁免,畢竟這是合理正常的交易受到了美國的影響。印度、中國的很多煉油企業,其裝置設計時就是專門針對伊朗原油的特性。如果用其他油田的成分不同的原油來替代,這些設施則不太適合,因此不能一下子斷掉伊朗原油的供應。美國也瞭解這個情況,所以現在也釋放一些消息說,只要減少採購伊朗石油就可以。
德國之聲:伊朗也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一環,這些年,中伊雙邊貿易額的增長率非常高,去年已經達到380億美元左右,2018年的原先預測甚至一度高達430億美元。現在,美國恢複製裁,中國是否還會讓伊朗在"一帶一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李紹先:伊朗的重要角色,其實不是中國政府的意志所決定的,而是存在著必然性。首先,伊朗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一帶一路"的必經之路,也是一條捷徑。其次,伊朗經濟體的發展潛力非常大,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企業都非常看好。由於華盛頓的政策,美國企業現在不會去靠近伊朗,但是這不意味著美國人對伊朗市場不感興趣。2015年伊核協議簽署、國際制裁解除之後,我曾經前往伊朗,親身體驗到了歐美企業趨之若鶩的勁頭。所有人都知道伊朗市場是塊大蛋糕。另外,伊朗自己也非常重視"一帶一路",認為這是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因此,伊朗在"一帶一路"中的重要地位,無法為其他國家所取代。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