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納粹政權與穆斯林世界
2018年1月5日德國之聲:莫特德爾先生,您在您的《為了先知和元首》(Für Prophet und Führer)一書中談到了納粹政權的穆斯林政策。該政策的核心是什麼?
莫特德爾:二戰的高潮時期,1941、1942年德軍挺進到巴爾干、北非、克裡米亞和高加索穆斯林聚居的地區。在柏林,人們開始對穆斯林的政治作用刮目相看。納粹政權逐步開始爭取穆斯林作為其盟友,煽動他們對抗所謂的共同敵人,例如大英帝國、蘇聯、美國和猶太人。
德國人在穆斯林聚居的前線地區進行廣泛的宗教宣傳,以展示第三帝國是穆斯林保護傘的形象。1941年初,也就是在德軍向北非挺進前不久,德國士兵中分發了《伊斯蘭教》的小冊子,作為德國士兵在與當地穆斯林打交道時的指導。在二戰前史達林對伊斯蘭人進行殘酷鎮壓的東部前線克裡米亞和高加索地區,德國佔領軍為了削弱蘇聯人統治的影響力,重建了清真寺和古蘭經學校。德國大肆宣傳古蘭經或所謂聖戰的宗教宣傳,目的是煽動穆斯林使用暴力對付盟軍。
從1941年開始德國國防軍和納粹還招募了數以萬計的穆斯林志願軍。他們主要來自波斯尼亞、阿爾巴尼亞、克裡米亞以及高加索和中亞地區。
德國之聲:納粹政權招募穆斯林志願軍的目的是什麼?
莫特德爾:採取這一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德國軍隊進行戰鬥的很多地區都有大量穆斯林居民。同時從1941年年底開始,軍事局勢越來越糟糕。因此德國希望招募穆斯林增援東部戰線的德軍士兵。因此穆斯林士兵被派遣到各個前線。他們參加了在史達林格勒和華沙的戰鬥,甚至還參加了保衛柏林的戰鬥。
這些穆斯林士兵獲准保持其眾多的宗教習俗:例如進行祈禱以及穆斯林的牲畜宰殺儀式。1933年,出於反猶原因納粹禁止了穆斯林的宰殺儀式,1941年又為穆斯林士兵重新解禁。軍隊中的穆斯林阿訇扮演著尤其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負責為新兵主持宗教事務,而且也負責對他們進行政治灌輸。
德國之聲:有一個廣泛流傳的說法,說在納粹時期穆斯林普遍站在納粹一邊,因為反猶太主義立場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納粹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拉攏穆斯林。是這樣的嗎?
莫特德爾:尤其是在阿拉伯世界以及德國的對外宣傳中,反猶題材當然起著重要作用。這種宣傳往往與猶太復國主義者移民巴勒斯坦聯繫在一起。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裡,這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一個重要問題。
從穆斯林方面來看也不能一概而論。納粹政權的部分穆斯林盟友,特別是耶路撒冷的大穆夫提穆罕默德‧阿明‧侯賽尼(Mohammed Amin Al-Husseini)贊同納粹政權仇恨猶太人的立場。巴爾干、北方或者東部地區所有戰場的局勢都變得越來越複雜。其中很多地區的穆斯林和猶太人長期以來一直共同生活在一起。有時穆斯林還幫助猶太人躲避德國人。
德國之聲:支持納粹的穆斯林想通過與納粹合作得到什麼呢?
莫特德爾:戰爭地區穆斯林對德國佔領軍的反應不能一概而論。例如利比亞的穆斯林居民多年來受到義大利殖民政府非常殘酷的鎮壓,因此他們對德、意軍隊的態度相對冷淡。但是在蘇聯,德國和義大利軍隊就很容易被穆斯林所接受。
大多數穆斯林並非出於宗教原因,而主要是出於物質原因才參軍的。也有很多人是在戰俘營被招募入伍的。他們當兵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擺脫戰俘營內吃不飽穿不暖的惡劣生活條件。很多人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穿上德國軍服能夠在戰爭中生存下來。
德國之聲:德國黨衛軍頭目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在談到伊斯蘭教時曾經說,"對士兵來說這是一個實用和令人產生好感的宗教。"國家社會主義者真的能從伊斯蘭教中有所獲益嗎?或者穆斯林只是他們用來達到其目的的工具呢?
莫特德爾:我的論點是,德國的伊斯蘭政策主要是出於現實的實用主義。不過有些納粹領導人如希特勒(Hitler )和希姆萊(Himmler)確實多次表示對伊斯蘭有好感。戰爭年代希特勒每次批評天主教時,都會拿伊斯蘭教作為作為正面的例子進行比較。他譴責天主教太軟弱,是女人的宗教,稱讚伊斯蘭教是一個強大,勇於進攻的武士宗教。其他納粹領導人也經常流露出這種看法。但總體而言,德國的伊斯蘭政策背後是一種戰略動機,而不是一種思想觀念。
大衛‧莫塔德爾(David Motadel)是倫敦國際經濟學院歷史系教授。他曾經在弗賴堡、巴塞爾和劍橋大學歷史專業學習。他曾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牛津大學進行歷史研究,並在德國《明鏡》雜誌、《南德意志報》和《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不久前他的新書《預言家和領袖-伊斯蘭世界和第三帝國》剛剛出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