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兩岸開戰在即?台灣人為何不緊張?

採訪記者: 鄒宗翰
2021年10月8日

近來兩岸緊張情勢似乎不斷升溫,德國之聲訪問台灣國防專家蘇紫雲,談兩岸開戰可能、軍力消長,以及台灣人為何看來不緊張。

https://p.dw.com/p/41QTh
China Militärmanöver Xi Jinping
Xi Jinping
在新華社2018年4月12日發布的這張照片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南海的海軍艦隊後講話。習近平曾多次重申,不排除使用武力統一台灣。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Xinhua/L. Gang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之聲 :兩岸現在是戰爭一觸即發的狀態嗎?

蘇紫雲:我覺得不是,現在的情勢我覺得比較像是中共它在展現軍力而已,在測試,還有就是對內的宣傳作用比較明顯。

德國之聲:如果不是的話為什麼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會說「這是40年來兩岸局勢最嚴峻的時刻」,還說北京在2025年有「全面犯台」的能力。

蘇紫雲:就我的觀察,他說的是一個客觀現象的預測跟描述,也就是中共政權1949年以來就一直說要解放台灣,到現在72年過去了,預估就是在2025到2027年之間它會達到這個門檻, 也就是有能力跨海攻擊台灣,這是從對方能力的評估來做一個預測狀況的想定,這是一個很常見預判的方法。

但是相對的台灣的防衛力量也在進步,所以這個所謂的時間表是動態的。如果台灣一直在原地不進步的話,那麼對方當然就會在可能的時間點進攻台灣。台灣如果增加防衛力量 ,這個時間表就會往後延,像這樣一個馬拉松賽跑。

德國之聲:邱國正發言有對內對外的考量嗎?

蘇紫雲:第一個是我前面講到的客觀描述。第二個是相對性的,另外一個指標是96年飛彈危機。這是將近25年前的事情了,相較這兩個時間點,當時中國也是說它可能進攻台灣,也舉行了飛彈試射,當時的情勢也是嚴峻的。

對一個軍事首長,他的職責就是要把風險清楚地跟國民還有國際社會表達, 是這樣的態度,所以我們常講國防是一個保險,所以在風險評估上面,軍人都會採取比較嚴謹的態度來看待, 我想這是對的。

美國也是,現在的印太司令也認為,中國在2027年有能力進攻台灣,海軍部長也說中國海上力量快速增加,他們會用盡全力防衛台灣。所以在這麼多政治跟軍事菁英的表述之下,我才會有這樣的觀察。就美國、台灣甚至日本的防衛大臣的說法,他們會這樣表述。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為什麼我敢說,中國目前用軍事力量對付台灣的機會很低。第一個,我相信中共向來不重視人命,所以它打台灣是不計代價這個說法我是相信的,從韓戰、越戰也是,他是不計代價去戰爭。

但是中共不能接受的是風險,一方面是傳統文化,不打沒把握的戰爭, 二方面是現實,如果攻擊台灣結果失敗了,對中共來說可能是末日,整個對內的訴求, 統治的正當性等等可能就是崩解了,所以在他沒有絕對獲勝的把握下, 他是不會使用武力的。

德國之聲:台灣人為何看起來不緊張?

蘇紫雲:冷戰時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前線的德國,還有比利時等國家的民眾會感覺到一個威脅,是一個「很清楚」但並不是一個「立即」的威脅。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中共的軍事壓力,但是不會覺得它是立刻就會發動武裝攻擊。我想大概可以從這種公民的心態來看,我是可以理解的,戰爭史上的狀況都是如此,例如說,一次大戰前也是這樣子。

第二個,國防部長這種提醒對於社會的菁英來講是比較有效果的,因為一般民眾可能忙於工作等等,他們不緊張並不表示就是沒有放在心底,只是說沒有到他立刻覺得要採取行動的程度。 

百多架中國軍機「擾台」 台灣民眾不擔心?

第三個, 解放軍這樣子過度秀肌肉等於在幫台灣找朋友。中國外交部現在戰狼外交等於在跟朋友「切八段」,這一點北京在戰略上陷入兩難,等於是他自己證明了中國威脅論這樣的說法。這跟江澤民跟以前的胡錦濤政權比起來比較不智。他們是所謂的韜光養晦,「掂掂吃三碗公」,這個我覺得很可怕。

德國之聲:媒體關注中國殲16D電戰機有強大電子戰能力,是對台作戰主力,目前加強部署在中國東部基地有特別的意義嗎?

蘇紫雲:有,其實回到冷戰時期,特別是德國,當時德國是西德跟東德,西德的處境跟台灣很像,特別是西柏林,等於是一旦開戰,北約的預測是西柏林還有西德的前線基本上會承受無預警的直接攻擊,機場或是軍事設施大概會在第一擊就沒了,所以北約是要保留第二擊的力量。

那時候德國也面對台灣的困境,你是民主國家絕對不能進行第一擊,只能第二擊。德國比台灣更險峻,因為它是直接跟東德陸地相接。台灣還有一個海峽可以當做緩沖。

回到殲16D,根據公開資料是部署在江西向塘空軍基地,的確是對台灣的一個主要航空力量,整個來講。殲16D電戰機扮演的角色,有點在學習美國的EA-18電戰機,有點像是打籃球時的前鋒, 伴隨其它的戰鬥機去做對地的壓制。

這個電戰機的數量不會太多,因為非常的貴,他扮演的有點像是護衛的角色, 伴隨著其他的殲16或是攻擊機壓制對方的雷達還有其他電子系統,掩護,接著就是由其他攻擊機投擲對地攻擊的導彈等。

如果再從技術層面來看的話,我個人認為這個殲16D的確是有些進步。他的兩個翼尖的莢艙還有機首的天線,扮演的是一個測量的工具有點像是我們在學物理三角測量,你已經知道兩邊翅膀的寬度,測定電磁波的方位還有換算成距離,兩個翅膀的距離可能是10公尺,兩邊的接受器接受同樣一個來源的電波會有微秒差,用這樣子可以結算敵方雷達的位置。

第二個是進行壓制,接受到這些電波之後,經由訊號處理,再送到電腦去模擬波形,取得波束和序列等資料,再交由它機翼下方的電戰莢艙去模擬對方雷達、通訊訊號,或是火控系統的電磁波的特性去進行反制或是蓋台。

China  Zhuhai  International Aviation und Aerospace Exhibition Airshow Ausstellung
殲16D9月在珠海航空展首次亮相,被視作是對台發動電子戰的主力戰機。圖片來源: Kyodo/picture alliance

基本的概念,各國的電戰機都是一樣。中國它當然很努力在做這件事情,某個程度我是很敬佩 他們的這種精神,可是客觀上來講,因為它終究沒有像美國的海空軍在全世界戰場累積60年的經驗,這些電子戰很重要的就是資料庫,在這種情況之下,我想我們會認真看待這個殲16D是一個新的威脅,但是不用過度的擔憂,而且有很多翻盤的手段。

德國之聲:台灣的軍力有辦法因應電子戰嗎?

蘇紫雲:有,因為現在這些電戰機它們面對一個新的困擾是所謂的「相位陣列雷達」 (phased array radar)。這種雷達是用電子去控制波速。傳統雷達比較像燈泡,360度發光,很容易被電戰機抓到電波還有方位。

新的這種陣列雷達,比較像LED手電筒,出去的波束是比較窄的,所以即使掃描到電戰機,電戰機兩邊的感測器也可能無法同時抓到電波,即使被抓到了,相位雷達也會再改變來進行反制。

這部份第一個是科學,第二個就是藝術,操作人員的藝術,有點像我們說潛艦的聲納是一個硬裝備,可能操作手他的耳朵會被稱為「黃金耳」,操作員的經驗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最後一個就是從軍事科技史來看,我不會輕視中共軍力的進步,但是冷酷的是(中國)還是需要實戰的考驗, 這樣會比較能客觀分析。畢竟以往美國跟蘇聯在冷戰的時候,他們有所謂代理人戰爭,所以他們的武器在戰場上都接受到各種考驗,通常都是俄國的電子裝備比較吃虧。

中國的部分,我所知道的殲16D用的是他們自製的龍芯晶片,回到剛剛說到的數位訊號處理,也就是傳統的電波進來,晶片會把類比訊號轉成數位訊號,再送給後面的電腦去分析,這是電戰的原理。

電腦的能量跟數位訊號處理的晶片或是整個電站系統的靈魂。受到中國半導體的生產能力影響,龍芯晶片的製程是比較舊的,實際的戰鬥能力會比較保留一點。

德國之聲:這些分析的前提是否都是基於美方會協防台灣?

蘇紫雲:不應該這樣去寄望其他盟國。不管其他國家是不是會支持台灣,我覺得台灣第一個就是要強化自己的防衛力量,這是最重要的。第二個當你強化力量的時候,一方面可以嚇阻,二方面可以跟其他可能會支持的國家有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第三個在戰術上,剛才分析殲16D只是拿比較著名的美國電子戰機的能力來比較,這樣可以描繪出可能的圖像,殲16D在哪一個水準上面,不是說美國一定會出兵協助,這樣子想可能太危險了。

蘇紫雲為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