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中國經濟轉型尚未成功

2022年10月23日

中共二十大舉行之際,面對疫情封控、結構轉型、全球局勢動蕩,中國經濟可謂陷入了一個多年未見的困境。德國符茲堡大學教授、中國經濟問題學者費多麗(Doris Fischer)對德國之聲分析了習近平下一個任期內中國經濟面對的挑戰。

https://p.dw.com/p/4IT0j
China Außenhandel
圖片來源: CHINATOPIX/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縱觀對中共二十大的報導和中國領導人的官方表態,有關中國政府未來的經濟政策,您讀出了哪些訊息?

費多麗:我的感覺是,這次會議上的表述基本上是延續過去5年所走的方向,提到的追求高品質發展、共同富裕、完善市場監管、強調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意義,這些都不是新的話題。這些表述同時也都很模糊,很難看出細節上有什麼變化。總之強調持續性,要求做的更好。當然也可以理解為這些年來還沒有實現目標。

德國之聲:眼下對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國內國外都有不少意見和不滿,包括對嚴格的防疫清零政策。

費多麗:現在中國經濟狀況--即便是跟自己過去20年的記錄相比,也相當糟糕。增長放慢,在清零政策之下,私營經濟、服務業、旅遊業受衝擊,反復的封控讓很多小企業無法度過難關。防疫政策如果不改變,上述領域的情況難有改觀。儘管出口經濟表現還不錯,但消費、內需和進口不足,也是經濟疲弱的表現。

河南爛尾房項目殘局難收

德國之聲:人們是否有理由推測政策可能會有一些修正?

費多麗:目前有著互相矛盾的訊號。從黨代會上和人民日報的表述看,無法得出清零政策鬆動的期待。習近平的這一政策同時成了他個人正確性的象徵,讓中國政府走進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但我們同時也從非官方渠道瞭解到,有不少人希望,即便不是二十大之後,至少明年春季的兩會後會有鬆動,人們已經在為此做準備。

德國之聲:中國在過去數年實行的一些政府推動重點產業的政策被認為相當成功,並具有遠見性,在全球範圍受到關注。您如何評價?

費多麗:中國過去數年的工業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中國在不少領域變得具有競爭力,包括在一些科技領域。中國希望在更多領域獲得技術上的領先地位,迄今的發展其實並未達到政府的期待。

電動車和太陽能產業是兩個典型的例子,這被奉為中國工業政策成功的範例。中國確實生產出了最多的電動汽車,但並不是技術上的領先者;光伏行業的發展也頗有爭議,有人認為投入了太高昂的政府資助。中國現在更有競爭力,一方面有國家產業政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私營企業有力發展的結果。

習近平任內的經濟政策明確強調, 不再一味追求增長,而是要追求高品質的發展,其背後的一個考量是,願意舍棄一定程度的增長率,來換取更好的政策效益、保持黨的權力地位。

世界經濟引擎光環不再 外企想撤離中國市場?

德國之聲:習近平將在二十大上再度連任。在他的下一屆任期,中國經濟面對的主要的問題和挑戰有哪些?

費多麗:有幾個長期以來就存在的問題。一個是中國政府明確要改變的狀況:告別勞動密集型、基建投資密集型的增長模式,轉向以創新和內需消費為基礎的發展模式。這是中國政府過去10年一直提出的目標,但不得不承認迄今成果有限。

二是,鑑於目前依賴基礎建設投資的發展模式,遇到危機情況,國家經常需要通過投資來保持景氣增長,例如在金融危機時期推出大規模刺激經濟措施。這導致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債務高企。習近平政府也試圖應對這個問題,通過提高財務透明度和控制舉債,但眼下經濟再遇疲軟,有跡象顯示不會再堅持嚴格的財政路線,可能再度陷入負債、投資、更多負債的非良性循環,要擺脫這種"興奮劑"般的依賴機制相當困難。

三是防疫政策。除了少數生產與防疫有關產品,如口罩、防護服、檢測試劑等的廠商從中獲益,多數經濟行業都受到了打擊,加上其他一些政策,包括市場監管方面的舉措,造成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對投資來說,不確定性總是糟糕的。我們不知道的是,如果政府最終決定改變目前的政策,經濟--消費和投資是否出現反彈的效應。一種可能是,人們對經濟機制的信心受到根本的動搖,不出現反彈。但也可能政府找到一條不再抱守清零、又給民眾提供一定保護--比如通過推動新的疫苗接種方案的防疫途徑後,經濟得以復甦。

研究中國經濟的符茲堡大學教授Doris Fischer
研究中國經濟的符茲堡大學教授Doris Fischer圖片來源: Uni Würzburg

當然,這麼說有很多條件和假設,我認為中國經濟有可能重獲發展動力,不過外國投資者會變得更謹慎,更多疑慮,我們不會再看到以前那種趨之若鶩到中國投資的熱潮。

德國之聲:另一個不確定因素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地緣政治矛盾和緊張關係。這一風險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多大?

費多麗:我想,最近台灣海峽的局勢引起的國際關注,加上烏克蘭戰爭的背景,會讓不少跨國公司的高層意識到供應鏈安全問題和對單一市場依賴性的風險,由此發生思路的轉變。不過我認為,不會出現外企短期內大量撤離中國的情況。對很多企業來說,放棄中國市場不是一個選項。它們當然會更多分散業務,或許不在中國追加投資,但現有的投資會繼續經營。中國市場依然具有吸引力,但以前的那種高漲的熱情在很多行業已經看不到了。因為企業有了經驗教訓,不論是因為防疫政策還是地緣政治的影響,企業會進行新的風險管理。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