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TPP對中國貿易衝擊有限」
2015年10月6日德國之聲:《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多年終於在10月5日達成協議。TPP的簽定究竟意味著什麼,有何重要意義呢?
邱達生:TPP其實是美國想要在亞太區域制定他所想望的貿易規則。美國之所以要制定這樣的貿易規則,是要應對特別是亞洲國家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美國認為,這些特定的亞洲經濟體對美貿易順差是因為不公平的貿易,例如智慧財產權以及其它保護措施,讓美國自認為在對亞太國家貿易時沒有獲得公平對待。
德國之聲:一些人認為,TPP是美國和日本遏制中國影響的協議。如今中國被排除在TPP之外,對中國會帶來什麼樣的短期或長期影響?是否會衝擊中國貿易大國的地位?
邱達生:我覺得會有衝擊,但衝擊的情況有限。因為TPP談判的結束會進而造成另一組多邊貿易協定《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加速在今年年底完成。RCEP是中國跟亞洲地區貿易夥伴的協定。
TPP簽訂後可能造成供應鏈位移。TPP區域的12個國家所生產的產品需要某種程度的自制率,才能在TPP區域享受關稅優惠。這些TPP國家可能原來是從中國進口原物料或零組件,這種做法就不能享有優惠,所以可能轉而向其它地區或國家進口零組件。這樣就會對中國的出口產生一些影響。但中國所主導的RCEP談判若能盡快取得成果,TPP造成的影響就能降到最低。
德國之聲:中國未來是否有可能加入TPP?
邱達生:我認為中國會先完成RCEP,未來慢慢引進市場機制,最後會加入TPP。就像中國當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中國國內也有很多爭論,但是在加入後卻發現,WTO的市場機制反而加速中國經濟起飛。中國在準備好的情況下加入TPP,可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使中國將來在亞太地區甚至世界上的經濟地位更加穩固。
美國制定TPP這個貿易規則,如果刻意繞過中國,整個策略就沒有什麼意義。現在美國最在乎的還是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中國應該是好整以暇地等待美國邀請加入。因為對中國經濟最好的情況,應該是以自己的步伐慢慢自由化,而不是立刻調整達到TPP的要求,這樣高幅度的開放反而會對中國國企造成衝擊。
德國之聲: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設立亞投行,並力推RCEP以及"亞太自由貿易區談判"(FTAAP)。這是否意在抗衡由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所主導的TPP?
邱達生:我不認為美中兩國在未來是抗衡的局面,應該是合作的機會較大。因為中國的出口也需要美國的進口。美國希望強化出口,也希望中國逐漸興起的中產階級將來能夠買美國貨。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如果能合作,區域的供應鏈才能順利運轉。抗衡都是短期的。TPP成型可能對中國有些威脅,但都是短期的。長期而言,我認為這兩大經濟體終將合作。
德國之聲:台灣外交部也表示,希望盡快爭取加入TPP。
邱達生:台灣目前的自由貿易協定覆蓋率是東亞外貿導向經濟體中最低的,不到10%。我不認為台灣一廂情願向美國示好就能加入TPP,這個可能性不高。因為若台灣加入TPP,而中國大陸沒有加入,兩岸間的供應鏈勢必產生位移,進而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當然這個影響不會很大,但是只要存在衝擊,中國大陸勢必不會希望台灣先他而加入TPP。
加入TPP需要共識,而TPP的12個成員國都是中國密切的經貿夥伴,所以台灣不可能先中國加入。台灣將來要加入TPP,最有可能是比照兩岸一起加入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WTO的模式,如此也能將政治和經濟上的衝擊降到最低。
德國之聲:TPP成型後,對台灣會產生什麼影響?
邱達生:傳統產業如工具機、面板、鋼鐵、石化、紡織都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台灣輸出的相關產品就無法像TPP成員一樣享受到優惠關稅。但台灣的策略應該先把佔出口40%的中國大陸和香港相關的自由貿易協定ECFA談完。ECFA和貨貿還未談完,服貿還在國會還沒通過。台灣當務之急應該先完成這些談判。之後在兩岸和諧的氣氛之下,才可能洽簽其它的自貿協定。
邱達生是台灣經濟研究院經濟預測中心副主任、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秘書長,專業領域為區域組織、總體經濟、組織管理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