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疫情是否會讓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出現衰退?
2020年3月12日德國之聲:世衛組織將2019冠狀病毒疫情從流行病升級為全球大流行病,這會對全球經濟構成新一輪影響嗎?
沈凌:這是肯定的。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疫情升級後意味著每一個經濟體、特別是大的主要的經濟體都要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防疫的工作上。如果整個GDP是一塊蛋糕,現在就需要切下更大的一塊做防疫工作,以前正常的生產就要受到很大影響。第二個方面,之前中國疫情嚴重的時候,義大利、德國等國家對中國進行航班管制、入境限制;現在其它國家又對義大利來的旅客進行限制。這就是說,疫情升級後對正常的人員和物品的交流都會受到很大的限制。這樣一來就會對已經非常高度全球化的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德國之聲:全球經濟受影響的情況下,會在中國經濟體上有什麼樣的體現?
沈凌:之前由於疫情主要是從中國爆發的,所以中國是被別人限制。另一方面中國自己經濟停擺,經濟受到很大衝擊。現在中國需要考慮的是能不能迅速地復工。我最近都在寫文章提醒中國政府應該盡快復工,因為疫情高峰已經過去了。但是現在中國可以復工了,可是美國和歐洲的疫情又開始加重了。同歐美之間的交流,之前是他們限制我們,現在是我們要防範他們,因為最近一個星期中國發現的很多新增病例都是從歐洲傳過來的。但無論是誰防誰,對交流肯定都形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對中國的進出口也都會形成重大影響。
德國之聲:您認為,受疫情的影響今年會不會出現全球範圍的衰退?
沈凌:今年的經濟衰退幾乎可以說是板上釘釘。像中國這樣的經濟體,兩個月經濟停擺,主要的產能都停擺,GDP的下降不會像以前那樣只有零點幾個百分點,或者一點幾個百分點,我估計會有兩到三個百分點的下降,對中國經濟造成非常大的衝擊,定義為衰退一點問題都沒有。對於歐洲和美國來說,也是如此。特別是歐洲,經濟本來就已經不是很好,增長率一直在放緩,受到現在(疫情的)衝擊,恐怕也會陷入衰退。
從經濟學定義來看,(經濟)只要連續兩個季度連續下降,就算進入衰退狀態。從這個定義角度來看,一點問題都沒有,肯定是要進入衰退。
德國之聲:中國經濟今年會不會出現硬著陸?
沈凌:可以這麼理解。其實硬著陸軟著陸都是人為的說辭。具體的我們都是看經濟指標,看GDP增長是不是出現了比較大幅的下降。這幾年中國經濟GDP增幅雖然一直在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比較緩,我覺得是比較正常的放緩的過程。但是現在疫情的衝擊是迅速的,兩個月內經濟突然停擺,所以下降的幅度肯定是挺大的。2月份的PMI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
德國之聲:有一種比較樂觀的看法,認為如果今年下半年中國疫情得到很大緩解,消費力就會得到恢復乃至大幅的提升,中國的GDP增長也會有所恢復。您怎麼評價這種看法?
沈凌:這是有可能的。因為很多消費是可以延遲的。比如我現在要買的衣服可以延遲兩個月再買。這種消費延遲是可以補償回來的。樂觀的觀點指的就是這類延遲消費。另外政府為了抑制經濟下行也會推行很多基建項目,彌補經濟增速。如果這些都沒有,經濟停擺兩個月,影響肯定就不會只是1%或者2%了。但是不會僅靠彌補性基建和消費延遲後的報復性反彈就可以把這兩個月的影響全部消除掉,因為還有大量的消費和投資是不可能彌補的。例如餐飲業和旅遊業。比如,冬天本來打算去滑雪,因為疫情無法成行,這不可能改成夏天去滑雪。所以兩個月的停擺一定會對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和前幾年緩慢的下跌肯定是不一樣的。
德國之聲:現在對於中國政府是否應該再比照2008年的力度,推出大規模的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和措施也有不同的意見和討論。您的觀點是什麼?
沈凌:我覺得應該盡量少推出這樣的政策。因為2008年的刺激經濟政策帶來的後遺症非常大,對經濟結構的轉型實際上起到了負面作用,延緩了經濟結構的轉型。當初可能沒有預料到這麼大的風險作用,現在再遇到這樣的衝擊,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重蹈覆轍。我們應該更多地運用市場化的手段。特別是現在的復工階段,我覺得現在遇到的最大的問題不是政府的刺激少,而是錯位的刺激太多了。我們現在應該是恢復市場經濟本來的運作規律,如果現在是有一部分先復工了,有一部分遲緩些,有一部分走得快,有一部分走得慢,這樣反而使得市場經濟運作扭曲了,負面效果反而會更大。所以我覺得現在應該全面復工,讓我們的生活進入正常的軌道。
沈凌,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