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富裕生活不保?戰爭如何迫使我們做出割捨

2022年4月10日

廉價石油和天然氣長期使德國經濟順暢運轉。豈料,突然間,德國不得不適應新境況。人們得學會節儉度日了?

https://p.dw.com/p/49YPY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gibt Inflationsrate für März 2017 bekannt
圖片來源: Daniel Bockwoldt/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綠黨籍的經濟部長哈貝克( Robert Habeck)明確表示,烏克蘭戰爭"將使我們的富裕水準受損";自民黨人、財政部長林德納( Christian Lindner )提醒,德國得"發掘社會繁榮新源泉"。綠黨和自民黨人士罕見一致。鑑於這一戰爭,未來,俄羅斯是否還能成為可靠合作夥伴,繼續向德國經濟提供負擔得起的石油和天然氣,大成問題。 

德國消費者正日益明顯看到戰爭帶來的後果:汽油價格升至創紀錄水準;大量零售商品越來越貴。在一些超市,食用油貨架空空。新冠危機尚未過去,這場發生在東歐的戰爭卻正使富裕西方社會進入一個新時代。

3 月中旬,前聯邦總統高克(Joachim Gauck)在媒體一次脫口秀節目中表示, "為了自由,我們也可以忍受寒冷,生活中幸福和快樂減少,我們也可以忍受它幾年。" 新聞雜誌《明鏡周刊》報稱:"長久未在德國現實生活中扮演角色的一些詞匯正在回歸:放棄、知足、願做出犧牲、匱乏。" 

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德國人已開始限制自己。根據郵政銀行委託民意調查機構 YouGov 所做的一項調查,通膨率上升已致約七分之一成年人難以支付生活成本-- 3 月份為 7.3%。對月淨收入低於 2500 歐元的家庭的調查中,近四分之一( 24% )的人表示,由於物價上漲,他們幾乎無法應付日常開支,而一月份時,該群體所佔比例是 17%。通膨在侵蝕消費者購買力。 

Deutschland | Symbolbild | Coronavirus | Wirtschaft
為了自由甘願受凍?圖片來源: Axel Bueckert/Zoonar/picture alliance

聯邦政府新近出台 20 億歐元一攬子計劃,以減輕能源和燃料價格給居民帶來的壓力。然而,從長遠看,國家無法僅靠撥款解決相關問題。 本月初,自民黨主席林德納在《星期天圖片報》(Bild am Sonntag)上表示,"烏克蘭戰爭使我們所有人口袋裡的錢都變少了,比如,我們必須為進口能源支付更多費用。國家也無力補償這種生活富裕程度的損失。"

市場研究機構益普索(Ipso)自 2012 年以來每季度進行一次的調查結果顯示,問及人們對富裕的理解,以下這些要素在富裕晴雨表中有高認同率:有保障的收入,能滿足物質要求。 

與近些年有過的危機相比,烏克蘭戰爭已撼動了一些德國人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經濟研究所( Ifo )所長福斯特( Clemens Fuest )分析說,"烏克蘭戰爭的另一個後果是,結束了以武器開支下降為形式的和平紅利。"他指出,國防預算大幅增加, "這意味著削減其它他領域的公共服務以及提高稅收,因此,最終使富裕減少。"

限速、星期日禁駕、調低供暖-- 應對能源危機的節省建議清單幾無新內容。無論如何,僅作短期反應無濟於事。早在 2020 年 3 月,文化理論家施泰寧格( Benjamin Steiniger )就在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Max-Planck-Gesellschaft )的一篇題為《盤點化石時代》( Eine Inventur des fossilen Zeitalters )的文章中指出:"我們生活在只有機動車輛才能到達的城市,穿Goretex(戶外服裝品牌,多採用化纖面料 ) 和尼龍,靠人造肥料之助養活自己,依賴藥物--所有這些東西都基於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無論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我們的生活方式都由化石原料以一種我們無法駕馭的方式所塑造。"

Symbolbild Flip Flops im Urlaub
汽車、長途旅遊、大把消費——都依賴化石燃料圖片來源: Colourbox

政治學家賴彭尼斯( Philipp Lepenies )認為,幾十年來,道德考慮已讓位於消費考量,例如,不惜向專制國家採購天然氣和石油。這位柏林自由大學奧托‧索爾研究所( Otto-Suhr-Institut )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對媒體表示,"新自由主義市場敘事假設的最高程度自由是消費者的自由決定度",而突然間,國家和公民都不得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認清自己消費的後果"。

他指出,1990 年代的"全球化熱情"在消退。幾十年來,德國受益於自由世界貿易,獲得廉價產品和原材料的途徑。與其它因素一起,這使通貨膨脹率處於相對較低水準。來自時尚界的作家蒂爾艾森( Carl Tillessen )就此寫道:"我們現在購買的大多數東西都是在境外製造的,說得客氣一點或無害一些,是因為那裡薪水低廉,其實,那裡的工作條件有時類似於奴役。" 

經濟學家們認為,國際貿易框架條件已然大變--不僅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德意志銀行基金子公司 DWS指出:"繼美中貿易戰和與新冠疫情相關的供應鏈中斷,普丁帶來的衝擊很可能是近年來全球化和全球供應鏈遭受的第三次重挫。"

而若將生產從低薪國家帶回德國,則通常意味著更高成本和售價。德國DZ銀行經濟學家們早在 2021 年 5 月就指出,"去全球化"這一總趨勢有可能改變商品流動,從而推高消費品價格。鑑於此,德國民眾也在為烏克蘭爭取自由的鬥爭付代價。

 

(德新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