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評論:美中技術對抗中的數字玄機
2020年9月2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隨著美國政府對華為的禁令在9.15開始實施,不少人都開始全面審視美國和中國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在技術上的對抗。這樣的對抗局面,其實還不能叫做兩個國家的技術戰,因為到目前為止,雙方都沒有把對抗上升到國家層面。無論是對華為的禁運,還是對TikTok以及微信的制裁,美國政府揮舞的大棒,都只落在了中國公司身上,這和二戰以後的美蘇全面冷戰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最現實的比較,是對比美中兩個經濟體中的高技術企業,看看他們的優劣如何,才能對目前的美中技術較量,有個大致的把握。
美國最大最領先的高科技公司已經沒有什麼疑義了,資本市場給出了答案,那就是Amazon、Apple、Google、Microsoft和Facebook。這五家公司的市值已經超過了五兆美元,佔了標普500市場的五分之一以上。而中國的領先高科技公司呢?阿裡巴巴、腾讯、百度、京東,加上沒有上市的華為,市值上遠遠落後於美國。這是毫無疑問的,畢竟中國公司都是後起之秀。有意思的對比不是去承認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共識,而是從現有的數據中去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個考量高科技公司未來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就是它的研發投入。如果現在它投入比較多,未來的發展潛力比較大。下面我基於上述十家公司的最新年報,就這個話題做一個簡單解讀。
研發開支最大的是Amazon,360億美元,合計2520億人民幣。這個數字其實已經超過了全部五家中國公司的合計數字了。如果計算美國五強的總研發開支(7600億人民幣),那差不多是上述五家中國公司的三倍。從絕對量看,未來並沒有中國公司大力趕超的可能性。
那麼相對數呢?一般來講,輿論喜歡對比研發投入和總營收,把這個比例叫做研發強度。即使從這個比例來看,美國的五家高科技公司也展現了絕對的優勢,12%的研發強度,高於中國的10%。其中,美國研發強度最大的是Facebook,達到了19%。中國公司呢?有點兒出人意料:最強的並不是華為,雖然它絕對量最大即1317億元,強度也很高15%,但是百度的研發強度達到了17%。中國公司裡面,最糟糕的是京東。它的營收超過5000億元,是中國公司排名第二的,但是他的研發投入只有區區146億元,研發強度3%,嚴重拖了中國隊的後腿。印象中,京東對標的應該是Amazon,因為他們都是網上商城。但是Amazon不僅總量最大,強度也達到了13%。
如果你認為這是因為Amazon家大業大,賺得多才會研發投入多,那就大錯特錯了。Amazon的淨利潤率只有4%,和京東的2%相差並不大,都是這十家公司中墊底的。淨利潤率最高的美國公司是Microsoft,31%;淨利潤率最高的中國公司是阿裡巴巴,28%,騰訊也有25%。
所以我覺得這個通行的研發強度指標並不能很好地衡量不同利潤率的公司在研發上的戰略態度。實際上,我們應該計算研發投入和淨利潤的總額,它代表了該公司營收中的毛利潤,然後看看研發投入在這毛利潤中的佔比。這個佔比才能說明該公司是不是著眼於長遠,是不是捨得為技術創新花錢。如果用這個新的研發強度指標去衡量,你就會吃驚地發現:中國最能賺錢的兩家高科技公司,阿裡和騰訊,實際上是最吝嗇於研發投入的。他們的毛利潤最高,分別達到了36%和33%,但是他們都只願意拿出其中的四分之一用於研發。相較而言,華為拿出了68%用於研發,而百度甚至於拿出了90%!美國五家公司,平均超過了40%,Amazon最高是76%。
京東拿不出錢搞研發,是能力問題,因為它賺得太少了。阿裡和騰訊不拿出錢來搞研發,是態度問題,因為他們賺得並不少。如果中國公司作為後進者,還不願意拿出錢來搞研發,或者說拿出來的錢還不如領跑者多,無論是總量還是相對值,那麼我們對於未來的判斷,還是會什麼呢?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有能力大力研發的公司比較吝嗇,願意大力研發的公司,比如百度,其規模較小;而京東規模雖大,但盈利能力太差。只有華為既有規模又有研發意願,或許這才是華為成為美國打擊的目標的緣由吧?不過,即使中國的五家公司都能夠達到華為一樣的研發強度,拿出毛利潤的三分之二來做研發,其總研發費用也只有3700億元,大約是美國五家頭部企業的一半左右。任重而道遠!
沈凌,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