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評論:「氣球事件」讓中美穩定雙邊關係努力嚴重受挫
2023年2月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從各方報導來看,美國1月28日就發現了氣球飄到美國,拜登政府試圖壓制此事,但在地方媒體公佈消息後,鑑於目前美國內的反中氣氛,此事迅速發酵,搞動美國輿論,用中方的話說,美官方、媒體和政客大肆炒作該事,是在「小題大做」,借之「抹黑」和攻擊中國。一種帶點陰謀論的說法是,美國的右派不願看到布林肯訪華,因為布氏訪華的使命是要在美中之間建立護欄,管控雙方分歧以免失控,而他們就希望美中關係自由落體下墜,最好雙方真刀真槍地打一仗。布林肯推遲訪華似乎某種程度上驗證了該說法。
不管美國政治化「氣球事件」的意圖是什麼,有一點可以肯定,它毒化了雙方關係,讓美國強化了中國是美最大安全威脅的認知。美國近年一直在國內外宣揚中國的崛起尤其是北京的軍事現代化對美構成最大威脅,對中國的戰略意圖深表疑慮,認為中國追趕美國的最終目的是要打敗美國,將美國從全球霸主的「寶座」趕下來,建立一個北京主宰的全球新秩序。「氣球事件」正好印證了中國的這種戰略野心。
「中國氣球」帶來的危機感
得益於獨特的地理條件——美國處於兩洋,周邊又沒有強大的鄰國,再加上自身軍事實力的超強,除了二戰時期曾經遭受過日本的偷襲(還不是發生在本土),美國本土領海領空一百多年來都沒有出現過別的國家的船艦和飛行器入侵的事情(也許曾經有過,但沒有公佈出來),而現在這個「入侵」美國領空的國家,竟然是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這當然是不能容忍的。從此角度看,華盛頓的確有動機借該事件激起美國民眾危機感,凝聚內部力量以進一步對抗中國。
戰略互疑如今是美中常態。事實上,北京對美國的戰略疑慮更久遠,在毛澤東時期,北京就時刻擔憂共產政權會被美國突然間幹掉。到江、胡時期,隨著中國實力上升以及兩國利益日益纏繞,這種政權被推翻的擔憂減弱,但沒有完全消失,北京還是擔心有可能被美國和西方和平演變的風險。習上台後,隨著中美對抗加劇,北京重又彌漫美國要推翻中共的疑心。這種戰略互疑的強化使得雙方看對方的每一步動作都覺得不懷好意,導致敵意螺旋上升,最後很可能在某種不可控或者意外的情形下爆發軍事衝突。
然而其實,這是雙方理性的決策者都不想走到的一步。因為到了這一步,以美中今天的實力,損失都會巨大,難有言勝者。此乃拜登為何再三要給習近平強調建立護欄的原委。儘管拜登的護欄是要美來主導,但不管怎樣,護欄的提出看到了美中對抗不可承受的風險,雙方有意在當下的臨界點上穩定雙邊關係,不讓它繼續下滑,這亦是去年11月的峇里島拜習會達成美國務卿盡快訪華的理由。
布林肯因此事宣佈延遲訪華,美中尋求穩定雙邊關係的努力遭受嚴重受挫。但是,「氣球事件」雖給布氏訪華造成很大壓力,卻非是延遲訪問的真正動因。真實原因或許是中方也不願布林肯此時造訪。
布林肯取消訪華的背後
有關布林肯2月5日訪華的消息最早是由媒體透露出的,雖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1月17日表達過歡迎和期待之意,但也確如在「氣球事件」發酵後中方所說,雙方都沒有正式宣佈此事。相反,中方發言人爾後在問及該問題時,皆以「沒有可以發布的消息」作答,直到2月3日還是如此回應。這就很不正常。
一般來說,中國外交部在涉及中國領導人出訪或者外國政要來訪的答問中,從消息透露開始到領導人成行前的一段時間,都會這麼回答,但在臨行前兩三天或者一兩天,回答會改成肯定。按照美方說法,布林肯5日訪華,那麼4日就要出發,因為中途要飛10多個小時,而中方3日還不能正式表態確認,表明雙方就布氏訪華的溝通很不順暢,有很大阻力。在北京看來,美國一邊對布林肯訪華不斷放風,一邊卻加碼圍堵和打壓中國,這實在不是為訪華營造好的氛圍,而是要給中國下馬威,壓中國在一系列美國要求中國配合的議題上就範。秦剛接任外長後,其對外發言和表態的調子變軟了很多,但美國如此施壓很難說不會激起北京內部強硬派的反彈,認為沒有必要在此時邀布林肯訪華。
美國最近在科技、軍事、債務陷阱、台灣方面,連連出手,收緊對中遏制。美日荷三方達成晶片設備出口協議,禁止成熟製程的產品賣給中國。對華為,傳出要徹底斷供。在菲律賓新增四個軍事基地牽制中國。美航母出沒南海。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被傳4月出訪台灣。財長耶倫在達沃斯和中國副總理劉鶴談笑風生後,轉眼在贊比亞指責中國的債務陷阱。布林肯更在訪華前,拋出一系列議題,意圖給北京製造壓力。美國所有這些動作,都會被北京視作華盛頓實無意去改善兩國關係,拜登所謂的設立護欄,不過是按照美方「旨意」,要中國遵守罷了。毫無疑問,北京內部的對美強硬派對此會非常不滿。為照顧強硬派的情緒,北京也會向美方拋出自己關切的議題,要華盛頓滿足。可以想見,雙方肯定是不會妥協和退讓的,甚至在一些非核心的問題上都難以取得最低程度的共識,布林肯極可能空手而歸。如果這樣,他就不好向國內交代,國會反對派勢必會對他猛烈討伐。此種氛圍下,當然還不如不去。
一種與此有關的看法認為,美中這幾天其實已經在為「氣球事件」交涉,但顯然雙方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解決辦法,所以美方把此事公之於眾,布林肯也就順勢延遲訪華。拜登最後決定將這顆氣球擊落,一方面是美國國內的政治氣氛讓他不能在涉華問題上示弱,必展強硬姿態;另一方面也把中美今後處理類似問題的可能轉圜空間擊落了,從中國外交部特別是軍方表態稱保留使用必要手段處置類似情況的權利看,不排除因此引發擦槍走火。
中美關係已經夠壞了,布林肯訪華原本多少可以修補一點,但「氣球事件」又讓它回到這種壞的節奏。隨著美國兩黨在今年拉開總統大選的帷幕,未來兩年,美中關係很可能出現地動山搖的一刻。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