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發展綱要推出 香港如同「跟班」?
2019年2月1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整份《綱要》共分11章、約2.7萬字。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以國家主席習近平為核心的重大決策,是習「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而《綱要》是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綱要》提出,要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規劃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
打造香港成為大灣區高新技術產業融資中心
《綱要》指出,香港要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綱要》指出,中央支持香港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訊息及通訊技術、以及科學園與數位港等建設。另外,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參與大灣區創新型科技企業融資,允許創新型科技企業進入香港上市集資平台,把香港發展成為大灣區高新技術產業融資中心。
與此同時,《綱要》強調中央亦會構築大灣區快速交通網路,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等城際快速交通網路,以一小時內可通往大灣區主要城市為目標,以「創新通關模式「,充份發揮廣深港高鐵以及港珠澳大橋的作用。
《綱要》指大灣區戰略定位是發展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指港澳回歸後,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大灣區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
鼓勵港青到內地讀研 讓港人報考內地公務員
另一方面,《綱要》11個章節,當中第8章以詳細篇幅,列出大灣區在教育及青少年交流等方向的發展。《綱要》列明,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及鼓勵港澳青年到內地學校就讀,文件亦表明,要強化港澳青少年的愛國教育。
在青少年方面,《綱要》認為要促進大灣區青少年交流合作,推動青年人「交往交流、交心交融」,並讓港青融入國家、參與國家建設。教師方面,《綱要》提倡研究開放港澳中小學教師、幼兒教師,到廣東考取教師資格並任教。
《綱要》亦提倡擴寬港人在珠三角就業、創業的空間,包括鼓勵港澳居民擔任內地國企職務,甚至研究讓港澳居民報考內地公務員工作。中央亦提出實施「粵港暑期實習計劃」,鼓勵港青到廣東省實習就業。
大灣區發展同時面臨諸多挑戰
另一方面,《綱要》指出,當前世界經濟不穩定因素增多,保護主義傾向抬頭,大灣區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大灣區經濟運行仍存在產能過剩、供應與需求結構不平衡、區內部發展差距依然較大、部分地區和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等突出矛盾和問題。
《綱要》又指香港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撐,澳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發展資源有限,珠三角九個城市的市場經濟體制有待完善、區域發展空間面臨瓶頸制約,包括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人口紅利逐步減退。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一公佈,社會旋即引起廣泛討論,而立法會內主要黨派也有不同聲音及回應。
民主派 : 香港在《綱要》的角色如同「跟班」
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指,《綱要》的發表意味著中央正式嗚槍開跑,讓大灣區各個城市「各顯神通」。他批評香港在《綱要》的角色中如同「跟班」,香港特區政府事事配合內地發展,憂慮香港的「一國兩制」逐漸模糊,「被規劃」下未必能維持長遠優勢。胡指若香港若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甘於做著跟班的角色,香港勢必落後於形勢,在區內人才爭奪下,香港甚至可能變成人才沙漠,最終淪為內地二三線的城市。
民主派議員毛孟靜認為《綱要》百分百衝擊「一國兩制」,質疑中央另有目的,「他們(大陸)想把香港吸入一個黑洞,並不是真正令中港融合,而是要令香港消失,令「一國兩制」名存實亡。
另一方面,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陳勇就表示,《綱要》對香港來說,非常鼓舞人心,是新時代高層次的改革開放,形容大灣區規劃如像建築摩天大廈,地基已經打好,並且已經蓋好了頭十幾層,未來發展可以越來越好。
學者擔憂香港人被邊緣化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及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鐘劍華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關注特區政府在配合大灣區發展時,施政時自主性會減弱、在一些涉及香港事務上,香港的發言權會被大灣區蓋過、而進一步令香港人感到被邊緣化。因此,如何把香港的民意導引入大灣區內是重要關鍵。
金融界 : 給香港一支強心針
香港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張華鋒告訴德國之聲,對這個《綱要》公佈感到十分興奮,認為是給香港一個重新發展的機會,給香港一股重新振奮的力量;他指出,大灣區的發展內容相當廣泛,在金融方面,香港的角色定位在高科技創新的資金集中地,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發揮上市丶發行債券及集資的功能,也同時吸引世界各地資金往內地投資,這個優勢有利於幫助大灣區創新科技企業在香港上市丶融資的發展。張華鋒認為,這是一股振奮的力量,直接注給香港一支強心針。
教育界 : 希望自行制定香港的敎育政策
另一方面,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綱要》擔出的教育措施的確可以給香港市民多一個選擇。葉相信香港大部份的市民,在選擇的時候都會審慎考慮,到底往內地發展是否他們喜歡或是否適應。葉舉例說,往內地教書,必須要參加專業資格考試,而這個考試,香港的大部份老師及同學都未必瞭解考試內容及詳情;所以,雖然選擇是多了,但是相信除了特別原因,大部分香港的老師應不會選擇北上任敎,而往內地就讀升學也一樣。葉建源指出,《綱要》提出內地學生和香港青少年,都要加強愛國的教育,然而,何謂愛國教育?愛國教育是否等於一種灌輸式的教育?還是把一種觀念強硬地灌植到學生身上?他強調,在香港的敎育制度𥚃,重視培養獨立思考,要給學生全面、正反角度的思考,而內地的愛國教育,卻是另外一回事。葉認為,《綱要》把愛國教育這一點也寫進去,彷彿愛國教育是一個概念,這是值得關注的。他重申,希望香港的敎育仍然有自己的特色,在高度自治下,可以自行制定香港的敎育政策;他強調,交流合作是可以的,但必須在高度自治的框架內進行,而不是被凌駕。
林鄭月娥 : 要把握機遇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形容《綱要》層次很高、範圍很廣泛、內容很豐富的規劃性文件,自己感到很興奮。林鄭月娥強調,規劃綱要中已清晰訂明,港澳必須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等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與此同時, 林鄭月娥反駁香港少部分人士所指,《綱要》令香港出現「被規劃」的情況,認為特區政府一直積極主動參與草擬工作,文件亦吸納了不少香港意見,林鄭月娥呼籲,港人要加深對規劃認識,把握機遇,否則會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回歸20周年時重要講話中所言,「蘇州過後無艇搭」(逾時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