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可能之中尋求可能
2007年9月4日「北京書展是全球第四大、亞洲最大的書展。從外部來看,它與本行業的其它書展沒有什麼區別。但中國出版社內部的結構十分不同,所以在對外展示信心的背後,東西方之間交際困難是書商們的私下話題。許多西方出版商抱怨說,中國的出版社沒有與西方出版商同樣的職權,也缺少能承擔責任的對話夥伴。黨的規定不斷變化,經濟上急於求成,這些都妨礙雙方長期合作。」
南德意志報從政治經濟兩方面分析了中國書籍市場的現狀,認為在中國出售圖書是「在不可能之中尋求可能」:
「中國的書籍市場一如既往地受到嚴格調控。政治是危險題材,性愛被禁止。十年來一直參加北京書展的馮德爾回憶往事時說:『過去穿制服的人來到書展,挑出一些書帶走。』現在檢查的策略變得精細了,『一些書一下子就不見了,我們不知道什麼人偷走了這些書』。
十年前一些德國出版商看到上海摩天大樓時夢寐以求的『十億人口的市場』現在已煙消雲散。中國幅員遼闊,但每版印數並不比德國高多少,版權買賣不能獲利。零售15至30元的書,即使簽訂10%的合同,出版社也掙不了多少錢。此外,經銷網路也很不足。」
顧彬批評中國反而獲獎
北京書展開幕式上,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向德國漢學家、波昂大學教授顧彬頒發了「中國圖書特殊貢獻獎」。科隆城市導報介紹了顧彬獲獎的背景:
「中國人對國外批評做出的反應通常是拒絕接受。理由是文化有差異、語言隔閡,外國人不懂中國等。但是去年顧彬接受記者採訪全面清理中國現代文學時,收到的反應卻完全不同。顧彬的幾句話在中國引發了一場文學討論。他對德國之聲記者說,中國的現代文學一文不值。他把西方知道的現代作家棉棉和衛慧稱為垃圾,說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以來根本沒有再出現過偉大作家。
顧彬現在獲得中國圖書特殊貢獻獎是一個積極的訊號。過去幾年,顧彬翻譯了中國流亡作家的作品。直到今天,部分這些作品在中國仍然遭到禁止。所以,一些觀察家把這次頒獎視為對這些作家的間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