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國際視角下的孟晚舟事件與華為

達揚(摘編)
2018年12月14日

孟晚舟雖然已獲得假釋,但此次逮捕事件引起關注度並沒有因此而減弱,許多報章都就此發表了評論。

https://p.dw.com/p/3A3Qn
Logo von Huawei
圖片來源: Reuters/H. Hanschke

(德國之聲中文網)加拿大《環球郵報》發表美國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傑弗雷‧薩克斯(Jeffrey D. Sachs)的客座評論《美國而非中國是當今世界法治秩序的最大威脅》。薩克斯寫道:

"美國很少會因為企業的違法行為逮捕其美籍或外籍高管人員。高管被逮捕一般都是因為其個人違法行為,如貪污、受賄或使用暴力,而不是因為他所效力公司的違法行為。毫無疑問,公司違法,高管確應因此被問責,包括追究其刑事責任。但是,先拿一個中國領先企業的管理人員開刀,而對大量美國首席執行官或首席財務官的犯罪行為視而不見,無疑是對中國政府、商界和公眾社會的公然挑釁。"

薩克斯在評論中寫道,違背美國伊朗制裁令的美國公司不在少數,但迄今為止,總沒有一家公司的高管要為此承擔法律責任。因此,他認為:

"華為是中國最重要的高科技企業,因而自然而然成了川普当局打壓和阻止中國在一些技術取得進步的首要目標。在這場貿易戰中,美國的動機一部分屬於商業性質,是為了保護和優惠處於不利地位的美國企業,動機的另一部分同地緣政治的考量有關。但可以肯定的卻是,這場貿易戰同維護國際法治秩序毫無關係。"

Kanada Verhaftung Meng Wanzhou, Huawei | Skizze aus dem Gericht
孟晚舟周二獲假釋,圖為法庭審理的畫面。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The Canadian Press/J. Wolsack

上周五出版的瑞士《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孟晚舟被捕事件反映出,中美高層的溝通渠道實在不盡人意。這篇評論寫道:

"最遲從上周三傳出孟晚舟被捕的消息那一刻起,對中美關係未來走向的不安全感就佔據了上風。當然總是有一些觀察家們以川普式談判策略來解讀一切:不斷向中方提出新要求,不斷讓中國面對新的既成事實,比如逮捕孟晚舟,這樣一來,中國人就會猝不及防手足無措,並最終會做出讓步。但是不應忘記,缺乏安全感不僅對中國人來說是一針毒劑,對其他人也同樣如此。"

德國馬格德堡出報的《人民之聲報》試圖從普通消費者的視角來解讀逮捕孟晚舟和華為涉嫌竊密的爭論。這篇評論寫道:

"CIA和NSA一直在不遺餘力地試圖破解蘋果、三星等公司的加密程序。而今年年初以來指控中國華為智慧型手機加載竊密軟體的也正是CIA和NSA。如此看來,作為一名手機用戶,要麼要對美國情報部門保持透明,要麼是讓中國情報部門實施監控,其他別無選擇。當然,更有可能的情況是,無論是哪裡出產的手機,上面都已經安裝了間諜軟體。歐盟委員會應當從整體上對間諜軟體的問題提出警告,要麼就拿出中國產品極不安全的真憑實據。只要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其背後動機就很值得懷疑了:要麼是出於經濟利益,要麼是由於中國廠家拒絕同NSA合作。"

Bildkombo Huawei und ZTE
華為和中興今年都因違背美國伊朗制裁而引起爭議。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

本周二,華盛頓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政治安全事務主任福特(Lindsey Ford)和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卡特勒(Wendy S. Cutler)聯名在《紐約時報》發表客座評論。他們認為,逮捕孟晚舟顯示"美國在打一場無準備之仗"。評論寫道:

"孟晚舟是在加拿大被捕,以便被引渡到美國的,如果中國不僅對美國進行報復,而且對加拿大等盟友進行報復,又會怎樣呢?政府一直在敦促加拿大、英國和澳洲等国支持自己在技術盜竊方面的做法,而且支持美國對伊朗的制裁。這些國家需要得到保證,如果形勢變得嚴峻,美國將與他們站在一起。

此外,針對中國科技公司的持續行動將對美國在海外的利益產生長期影響。政府關注美國的科技實力和保護敏感基礎設施是正確的。但如果我們的行動導致中國加快實現關鍵技術自給自足的計劃(這種發展很有可能),我們將創造一個更強大的競爭對手。我們準備好了嗎?"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