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媒體看中印邊境撤軍
2017年8月2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印度媒體注意到,中國方面僅證實印軍撤離,對中國軍隊在這一爭議地區的動態以及未來的修路計劃語焉不詳。面對記者有關追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僅表示中方'將根據現地情況作出必要調整和部署'。發言人還說,"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
新德里電視台(NDTV)對事件進行了詳細的報導。該媒體網頁上的報導稱:"在印度和中國撤回各自軍隊,結束洞朗高原上近70天的爭端一天後,中國軍方警告印度要"從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訓"。
這是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周一在記者會上的表態。文章接著指出:"昨天印度明確表示,雙方都在撤回兵力;作為回應中國方面則表示,'鑑於現場情況已出現變化,中方將根據現地情況作出必要調整和部署'。印方消息人士稱,中國已經將掘土機和其他築路機械設備移走,這一跡象顯示,北京已同意中止引發這場危機的築路計劃。"
在回顧了這場軍事對峙的過程後,報導寫道:"中國一再發出語調尖銳的指責和警告。印度則僅表示將尋求外交對話途徑。"
印度《商業標準報》(Business Standard)刊登和平與衝突研究所(IPCS)資深研究員Abhijit Iyer-Mitra 的客座評論,稱洞朗對峙的結束"或許會成為近幾十年來印度最大的外交勝利之一"。評論認為印度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即維持現狀,同時也對中國蠶食漸進的'切香腸'策略作出了必要的反制。
"被視為圍繞不丹這盤棋的幕後推手的習近平作出了一系列設想,但卻都想錯了。首先認為印度會因拉著不丹遠離'一帶一路'而受到懲罰。其中的邏輯是,如果對不丹施加足夠壓力,該國就會被迫通過大使館同中國直接對話,進而對一帶一路項目開放。……
"中國的舉動無意中加強了印度作為成熟、有責任感、希望維持現狀的大國角色。從一開始就很明確的一點是,中國的選項是有限的。一方面,如果中國動用武力,將打破先例,引發其他國家傚法,以武力對抗中國的土地掠奪;同時也會破壞核威懾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如果中國不使用武力,則會被視為軟弱,並鼓舞其他鄰國在領土/領海爭端中拒不退讓。結果是,中國無意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印度很清楚這一點,並選擇給中國一個保留面子的台階,儘管印度完全可以呆在這塊地盤上不動,就像中國過去所做的那樣。因此這不是軟弱,而是自信的表現。"
中印這兩個亞洲大國間的較量對峙也引起國際輿論的關注,不少媒體在爭端的結束後發表了評論。
《紐約時報》寫道:"為結束對峙局面,雙方都同意作出讓步……中國似乎也願意妥協,儘管仍堅持對該地區的主權要求,但北京在周一的表態聲明中沒有提及要繼續修築引發爭議的公路。"
英國《每日郵報》指出:"雙方進行了一系列談判後終於取得了突破,印度總理莫迪與習近平在漢堡會晤期間,雙方商定舉行國家安全顧問(NSA)級別的會談,以解決這一問題。然而在實際控制線沿線其他一些地點,仍有軍事對峙。不過政府高層人士透露,雙方將在進行邊境部隊指揮官會談後,撤回各自士兵。有關會談將很快舉行。"
香港《亞洲時報》評論道:"顯然,印度不願受到霸權傾向日益顯露的鄰國的擺布。鑑於中國對其國界以外的野心,包括在印度視為本國勢力範圍的地區和海域締結聯繫網路和戰略聯盟,未來與印度發生摩擦似乎不可避免。但洞朗地區的對峙不論是被視為一系列衝突熱點的開端,還是會成為未來雙邊合作轉機的一個注腳,在這個發生在夏日的不愉快事件中沒有動一槍一炮這一事實,說明雙方至少考慮到了這樣做的風險。"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