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媒體:北京「人質外交」勝利 「孟晚舟請不要回來了」
2021年9月2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作為對華為財務總監孟晚舟的交換,中國釋放了兩名被關押了一千多天的加拿大人。這是個好消息,但也包含了一個痛苦的訊息。」——在德國明鏡線上看來,這場官司從一開始就不僅關係到法律:「三名被告成為美中地緣政治、經濟和技術競爭中的棋子。而加拿大因在法律上受與美國的引渡條約的約束,處於兩難境地。」
北京的人質外交奏效
文章指出,雖然北京官方矢口否認這三起案件之間有任何聯繫,但事實上,中國司法部門對康明凱(Michael Kovrig)和斯帕沃爾(Michael Spavor)的所有司法步驟在時間上都與孟晚舟的審判決定及中美關係中的重大政治事件完全吻合:「回過頭來看,該事件暫告段落證實了所有將中國的所作所為視為政治人質行為的人,即中國試圖通過逮捕兩名加拿大人來脅迫釋放一名中國公民。」
文章指出,首先對兩名在中國被與世隔絕關在獄中的加拿大人來說,得以返加結束了一場人道主義悲劇,同時該事件也具有多重政治影響力:一方面是緩解了處於歷史最低點的中美關係,清除了川普任期留下的一個有毒的遺留問題,但不僅對於美加,對所有尋求以正確方式和當今中國打交道的政府來說,「兩個邁克爾」獲釋這個好消息中也包含了一個令人不安的訊息:北京的人質外交奏效了,「北京贏得了這場爭端」。
劫持人質的脅迫性外交
《華爾街日報》以「中國的人質勝利」為題寫道,「在中國工作的西方人注意了, 你可能在任何時候被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並被用作人質來促進共產黨的利益。這是美國在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一案中向中國的人質外交屈服而發出的屈辱訊息。」
文章指出,雖然孟晚舟承認了她以前否認的事實,但這並不會在其他針對華為的潛在案件中起到多大作用,因為延期起訴協議(DPA)中沒有任何內容要求她在美國法庭上為這些事實作證,她雖然同意不反駁這些事實,但如果她在中國的安全地帶反悔,就將脫離美國司法部的管轄。文章寫道:「很難相信提起這個案子的職業檢察官對這個結局感到滿意。它貶低了法治,破壞了他們對伊朗實施制裁的努力」,「康明凱和斯帕沃爾先生的獲釋是個好消息。但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將得到一個訊息,即劫持人質的脅迫性外交會有用。」
傳達錯誤的訊息
《紐約時報》文章認為,「在華盛頓,她(孟晚舟)成為中美關係陷入冷戰式氛圍的象徵——雙方幾乎同時釋放有關人員的做法,也帶有那個時代的影子。」此外,「這個耗時三年案子的結局表明,在一場雙方都被指控挾持人質的重大爭端中,拜登政府和習近平政府是有可能達成某種和解的。不過,就在同一天,拜登總統首次在白宮與澳洲、日本和印度這三個印太地區民主國家的領導人舉行會面,這是他的又一次努力,以圖打造一個抗衡中國不斷增長影響力的鬆散同盟。」
文章說,拜登就任以來,美國已經拒絕提供該公司建造設備所必需的某些(但並非全部)關鍵晶片,導致華為開始推動自給自足的努力。有證據顯示,通過給華為斷供,極大遏制了該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大部分影響力。」不過,該報也援引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學者、曾任美國前總統川普中國問題高級顧問的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說,美國將撤銷對孟晚舟的指控「向世界各地的中國企業高管傳達了錯誤的訊息,即允許參與跟伊朗和北韓的欺詐交易。」他也表示:「我擔心這個訊息的另一部分是,拜登團隊批准向華為出售某些型號的晶片和技術,這也將削弱華為不應參與我們的朋友和盟國的5G通信系統建設的訊息。」
加拿大今後怎麼選邊?
《溫哥華太陽報》發表專欄作家達芙妮‧布拉漢姆(Daphne Bramham)的署名文章,「孟晚舟自由了,那麼現在怎麼辦?」。文章開篇寫道:「這麼久了,永別了,再見,拜拜。孟晚舟,請不要回來了。」
文章列舉了孟晚舟事件對中加關係各個層面的影響並指出,「孟晚舟的被捕--以及兩位邁克爾被關押是對中國日益增長的敵意的導火索,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安全關切、中國在香港不斷升級的好鬥行為、對穆斯林少數民族維吾爾人的人權侵犯,以及被廣泛認為源自中國的全球大流行病助長了這種敵意。」
文章說,本月早些時候進行的Nanos民意調查顯示,63%的人認為加拿大需要在與中國的關係上更加強有力。「到目前為止,特魯多政府的中國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綏靖和沉默。雖然自由黨聲稱要捍衛人權,但特魯多和他的內閣在今年2月議會一致同意中國對維吾爾人的做法符合聯合國對文化種族滅絕的定義時卻缺席。」
作者認為,「隨著孟晚舟案的解決,兩名邁克爾獲釋,以及其他人也有望被釋放,政府沒有藉口不表明它打算如何應對中國。在一個日益分裂且好戰的世界中,加拿大可能只能選邊站。」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