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駐足的「柏林自由」
2013年3月1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對於年輕人和來自全世界的藝術界人士具有無比的吸引力。比起倫敦、巴黎或紐約,德國首都佔有的巨大優勢是物價合理,讓大學生也承擔得起。自由大學共有學生2萬8千5百人,其中百分之十七來自國外,外國博士生的佔有率甚至達到23%。該校面向學生的課程總共有150多種。它還擁有與和洪堡大學共同經營的,也是歐洲最大的著名大學醫院之一 - 柏林夏洛蒂醫院(Charité-Klinikum)。
首屈一指的人文科學
柏林自由大學在人文科學方面的廣泛研究可謂獨步全國,由學校的"達勒姆人文中心(Dahlem Humanities Center)"主導總體研究工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一些罕見學科,如阿拉伯語或猶太學的研究等,在德國其它大學難覓其蹤。大學的"區域學中心(Center for Area Studies)"整合進行對北美、拉丁美洲,東歐及東亞,中東和一些歐洲國家的區域科研工作。還有"奧托.蘇爾研究所(Das Otto-Suhr-Institut)",是歐洲最著名的政治科研機構之一。
四通八達的聯繫網路
柏林自由大學的國際"網路聯繫方案(Netzbildungswerkkonzept)"在德國卓越計劃(Exzellenzinitiative)競逐中樹立了標桿地位,因此該校也自稱為"國際網路大學(International Network University)"。這一方案的構思簡明有效,在資格評審時獲得認可而再度獲頒"精英大學"榮銜,理由是:柏林自由大學提升了國際高校間的合作品質,為科學後繼人才爭得關鍵位置。該校獲得的這筆額外資金將用於擴大對後繼人才的提拔。
柏林自由大學各種研究項目為不同領域,如宗教學或納米科學等學科的發展及評估預作準備。該校聯繫國際合作的海外介面辦事處總共七個,分別設在布魯塞爾、開羅、新德里、紐約、莫斯科、北京及聖保羅。
自由價更高
柏林自由大學很早就樹立了走向世界的教育方針,這與該校的歷史有關:柏林自由大學成立於1948年12月4日,當時二戰結束不久,柏林被分割為4個列強佔領區。1810年建校的古典名校-洪堡大學被劃入蘇佔區。
那時的洪堡大學向對體制持批評態度的大學生進行嚴厲懲處,因此在美國盟軍及西德政治家的支持下,理念不合的學者及學生出走西柏林,在那裡重新組建了"柏林自由大學"。柏林位於被分裂的東部德國,而大學處於孤島狀態下的西柏林,為了追趕知識及學術發展的腳步而不得不與西德、歐洲及全世界建立聯繫渠道。正是這種特殊環境下的求存之道,為今日的碩果播下種苗。目前柏林自由大學與全球150多所高校及學術研究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
出類拔萃的人文科學家
柏林自由大學在國際學術界享有崇高聲譽;洪堡基金會2012 年就有關最受外國學者青睞的大學調查結果顯示,柏林自由大學已超越備受歡迎的"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排名第一。
"真理、公平、自由"是柏林自由大學奉行不渝的座右銘。1968年大學生爆發抗議學潮,自由大學成為學生運動的中心。該校率先要求更大尺度的開放、公平和民主政策。直到今天,該校每年向捍衛人類基本權利的鬥士頒發自由獎章,例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大主教圖圖(Desmond Tutu)。
年輕的大學 - 豐富的傳統
柏林自由大學位於柏林西南方的綠化城區-達勒姆。校園建築群全部步行可及,這是建築設計師於1948年依照美國式的校園類型建造而成,是戰後德國的一種創新嘗試。
但是馬克斯- 普朗克協會(Max-Planck-Gesellschaft)的前身-威廉皇帝學會(Kaiser-Wilhelm-Gesellschaft)大樓也屬於今天的校區建築群。回想當年,愛因斯坦、馬克斯‧普朗克和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等著名學者專家都曾在大樓裡鑽研學術。該校2005年落成的哲學圖書館令師生感到自豪:大名鼎鼎的明星建築設計師諾曼‧福斯特爵士(Lord Norman Foster)曾在將從前的德意志帝國議會(Reichstag)改建為今天的德國聯邦議院(Bundestag)時,為它加蓋了一個玻璃圓頂,而被暱稱為「Berliner Brain」的這座強調透明度的大學圖書館,正是出自這位名家之手。學生在此除了閱讀及查找資料外,同時還可夢想著有一天也步上愛因斯坦的後塵,成為一名頂尖科學家。
作者:Suzanne Cords 編譯:楊家華
責編:謝菲